(1)间接化学致癌物
1)多环芳烃化含物 煤焦油中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是多环芳烃化合物,如3、4苯并芘和甲基胆蒽等,这些物质小剂量即可使实验动物发生恶性肿瘤(如皮肤癌),工厂排出的煤烟,汽车排出的废气,燃烧的纸烟均含有这些物质。另外,熏制的鱼、肉等食品中也含有上述物质,胃癌的发生可能与此有关。
2) 芳香胺类与氨基偶氮染料 乙萘胺(印染厂工人的膀胱癌)、二甲基氨基偶氮苯(可引起大白鼠实验性肝癌)。曾用作纺织品、食品与饮料的染料
l 亚硝胺类化合物 亚硝胺类化合物在实验动物中,可引起肝癌、胃癌、肺癌、食管癌和鼻咽癌等。亚硝胺是由亚硝酸盐和次级胺合成(可在胃内进行),这些前体物质广存于肉类、蔬菜、谷物及烟草中,特别在腌制的鱼、肉和变质的蔬菜中含量更高。
3)真菌毒素 主要有黄曲霉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它存在于污染的食品中,特别是霉变的花生、玉米及谷类含量最多。这种毒素有强烈的致癌作用,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均证实可诱发肝癌。白地霉菌(存在于居民食用的酸菜中)与食管癌发生有关。
(2)直接化学致癌物 无需体内代谢活化即可致癌,但致癌作用较弱且时间长
烷化剂与酰化剂为抗癌药物,如环磷酰胺、氮芥等。但长期应用后可诱发第二种肿瘤,故应慎用。
l 氯乙烯 为目前使用最广的一种塑料聚氯乙烯,塑料工厂工人肝血管肉瘤、肺癌、白血病和脑瘤等发病率高与此有关。
近代发现一些微量元素,如钼、硒、镁、铂等缺乏与肿瘤的发生有关。也发现食管癌高发区有益元素如Cu,Zn,Mo等减少,有害元素Pb,Sr增多。)
2. 物理致癌因素 已证实有致癌作用的物理因素有:电离辐射、紫外线、慢性刺激等。其中有些(如慢性刺激)可能为促癌因素。
(1)电离辐射: 包括X射线、r射线及紫外线照射。长期接触并缺乏防护措施。作用的射线,能使细胞核内DNA结构改变而致细胞突变,故能诱导多种肿瘤,如铀矿工人肺癌发病率高出一般人群10倍。广岛因受原子弹爆炸影响,居民中白血病、甲状腺癌等发病率增高。
X射线 放射工作者,长期接触x射线,如缺少必要的防护措施时,常引起放射性皮炎,并可进一步发展为皮肤癌,白血病发病率也较一般人为高。
紫外线 紫外线虽无电离作用,但长期暴露于日光下,可诱发皮肤癌、黑色素瘤等。对于有皮肤癌易感性的个体(如患着色性干皮病的人),更应注意避免日光照射,以预防皮肤癌的发生。
(2)热辐射、慢性炎症刺激、异物(石棉)、寄生虫等
慢性刺激 慢性机械性和炎症性非特异性刺激,均可刺激细胞增生,少数在此种增生基础上发生癌变,如慢性胃溃疡的癌变,皮肤慢性溃疡的癌变等。
无机致癌物质 铬、镍、砷和石棉等均有致癌作用,如砷可引起皮肤癌、肝癌等。有些寄生虫与肿瘤发生有关,如日本血吸虫病可并发结肠癌,华支睾吸虫在肝小胆管内寄生可并发胆管癌。虽然如此,但寄生虫与癌的确切关系尚难肯定。
3.病毒和细菌
肿瘤的发生与病毒有关,动物的自性肿瘤,已证实有30多种为病毒引起。关于人类肿瘤与病毒的关系,许多研究指出:人类的伯基特(Burkitt)淋巴瘤、白血病、鼻咽癌、宫颈癌等与病毒有关,如鼻咽癌患者血清中的抗病毒抗体的检出率很高,宫颈癌的癌细胞,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病毒或病毒样颗粒。近年从人类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中分离出RNA病毒。实验证明,人乳头状瘤病毒可诱发人胚食管上皮永生化,加上促癌物可引起恶性转化。 致瘤病毒1/3是DNA病毒,2/3为RNA病毒
(1) RNA致瘤病毒 通过转导或插入突变两种机制将遗传物质整合到宿主的DNA中,使宿主细胞发生转化。人类本新闻共
6页,当前在第
4页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