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师>复习指导>正文
2010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指导:《内经》中气的涵义辨析

www.zige365.com 2010-4-13 12:04:22 点击:发送给好友 和学友门交流一下 收藏到我的会员中心

  《厥论》说:“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痹论》说:“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

  《调经论》说:“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脉要精微论》说:“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

  《逆调论》说:“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口问》说:“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9.气为呼吸之气或宗气。人体之气,既由精化生,又源于呼吸之清气。呼吸之清气入肺内,与谷气合成宗气,又称大气。此气分布于血脉之中而为推动脉管的搏动和血液的运行的动力,并能出息道而促进呼吸。如:

  《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

  《通评虚实论》说:“气虚者,肺虚也。”

  《调经论》说:“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

  《五味》说:“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

  《邪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刺节真邪》说:“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

  《平人气象论》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

  《动输》说:“胃为五藏六府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不已。”

  10.气为“藏气”。气由精化,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合而成。而精藏于脏腑之中,故藏气由其所藏之精化生,而实为人体之气在脏腑的分布。藏气运行不息,升降出入有序,推动和调节脏腑的功能活动,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推动力和调控力之间和谐的表达。但此藏气并非脏腑的功能本身,而是促使脏腑功能正常发挥的推动力和调控力。藏气由精化生,又可进一步产生精神情志活动,而情志过激又能损伤藏气,导致脏腑功能异常。气为精化,色随气华。五脏精与气充盛,则五色光华。脏腑之精主要源于水谷之精,故胃气充盛,化源丰足,则藏气充足而脉和缓有力。藏气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与自然界的相关事物和现象相通应。如:

  《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举痛论》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由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五藏别论》说:“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而变见于气口。”

  《玉机真藏论》说:“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

  《脉要精微论》说:“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翅,不欲如盐。……”

  《九针十二原》说:“五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

  《脉度》说:“五藏常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

  《五阅五使》说:“余闻刺有五官五阅,以观五气。五气者,五藏之使也,五时之副也。”“五色之见于明堂,以观五藏之气。”

  《玉机真藏论》说:“五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

本新闻共6页,当前在第3页  1  2  3  4  5  6  

我要投稿 新闻来源: 编辑: 作者:
相关新闻
2010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指导:《内经》中精及精气的
2010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指导:气学理论的层次结构
2010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指导:气学说的生成根源与发
2010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指导:气学说的生成根源与发
2010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指导:精学说的产生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