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九候论》说:“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
《阴阳应象大论》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刺志论》说:“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
6.气为精所化生之气。人体之气,由体内所藏之精化生,无形而运动于形体之内,而其运行不息,又可激发精的化生。精为人体内一切有形的精华物质,包括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和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及其衍生物如血、津液等,而气是比精更细微的物质,无形可见而运行于体内,能推动机体的新陈代谢,推动营养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如:
《阴阳应象大论》说:“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
《本神》说:“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也。”
《五味》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
7.气为血中之气。气藏于血中,由血载行,是为血中之气,有时与血并称为“血气”。此气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又能固摄血液而防其逸于脉外。气与血,“异名而同类”,皆为水谷之精所化,两者谐行,和调共济,人体则健康无病。如:
《三部九候论》说:“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
《血气形志》说:“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
《宝命全形论》说:“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月始生,则血气始精。”“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离合真邪论》说:“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
《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血气未并,五脏安定。”“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复反则死。”
《四时刺逆从论》说:“春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
《疏五过论》说:“离绝苑结,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
《九针十二原》说:“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
《小针解》说:“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
《邪气藏府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根结》说:“血气皆尽,五脏空虚。”
《寿夭刚柔》说:“血气经络胜形则寿,不胜则夭。”
《经脉》说:“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本藏》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天年》说:“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五音五味》说:“妇人无须者,无血气乎?……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口唇,故须不生焉。”
8.气为人体内的阴阳二气。人体之气,可别为阴气与阳气两种。阳气有推动、温煦、兴奋之功能,阴气有宁静、滋养、抑制之作用。阴阳二气协调平衡,则人体之气冲和畅达,升降出入运行有序。如:
《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气者,烦劳则张。”“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阴阳应象大论》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
本新闻共
6页,当前在第
2页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