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药学专业考试>复习指导>正文
2010年初级中药士考试考前辅导:黄酮

www.zige365.com 2010-3-3 14:33:35 点击:发送给好友 和学友门交流一下 收藏到我的会员中心

  ③5%氢氧化钠稀乙醇液浸出效果较好,但浸出液酸化后,析出的黄酮类化合物在稀醇中有一定的溶解度,故可能降低产品的收率。

  (4)注意事项

  ①碱浓度不宜过高,以免在强碱下加热时破坏黄酮类化合物母核。

  ②加酸酸化时,酸性也不宜过强,以免生成盐,致使析出的黄酮类化合物又重新溶解,降低产品收率。

  ③当分子中有邻二酚羟基时,应加硼酸保护。

  (二)分离

  黄酮类化合物的初步分离主要根据极性差异、酸性强弱、分子量大小和有无特殊结构等具体情况,采用适宜的分离方法。

  单体的分离:色谱法。常用色谱方法:硅胶、聚酰胺、凝胶、反相C-18等。

  1.溶剂萃取法

  用水或不同浓度的醇提取得到的浸出物→回收溶剂使成糖浆状或浓水液→用不同极性的溶剂进行萃取→使游离黄酮与黄酮苷分离或使极性较大与极性较小的黄酮分离。

  2.pH梯度萃取法

  (1)范围:适用于酸性强弱不同的游离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

  (2)方法:将样品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醚)中→依次用5%NaHC03,可萃取出7,4′-二羟基黄酮;5%Na2C03可萃取出7-或4′-羟基黄酮;0.2%NaOH可萃取出具有一般酚羟基的黄酮;4%NaOH可萃取出5-羟基黄酮。

  3.柱色谱法

  硅胶、聚酰胺、氧化铝、葡聚糖凝胶和纤维素粉等,其中以硅胶、聚酰胺最常用。葡聚糖凝胶常用于黄酮。

  (1)聚酰胺柱色谱

  特点:有较好的分离效果,且载样量大,适合于制备性分离。

  机理:“氢键吸附”,即聚酰胺的吸附作用是通过其酰胺羰基与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上的酚羟基形成氢键缔合而产生的。

  吸附强度主要取决于: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酚羟基的数目与位置;溶剂与黄酮类化合物或与聚酰胺之间形成氢键缔合能力的大小,溶剂分子与聚酰胺或黄酮类化合物形成氢键缔合的能力越强,则聚酰胺对黄酮类化合物的吸附作用将越弱。

  ①分子中的酚羟基数目越多则吸附力越强,在色谱柱上越难以被洗脱。例如对桑色素的吸附力强于山柰酚。

  ②当分子中酚羟基数目相同时,酚羟基所处位置易于形成分子内氢键,则其与聚酰胺的吸附力减小,易被洗脱下来。例如对大豆素的吸附力强于卡来可新。

  大豆素  卡来可新 

  ③分子内芳香化程度越高,共轭双键越多,则吸附力越强,故查耳酮要比相应的二氢黄酮吸附力强。例如对橙皮查耳酮的吸附力强于橙皮素。

    橙皮素 对橙皮查耳酮

  ④不同类型黄酮类,被吸附强弱的顺序为:黄酮醇>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

  ⑤游离黄酮与黄酮苷的分离。

  若以含水移动相(如甲醇-水)作洗脱剂,黄酮苷比游离黄酮先洗脱下来,且洗脱的先后顺序一般是:叁糖苷>双糖苷>单糖苷>游离黄酮;若以有机溶剂(如氯仿-甲醇)作洗脱剂,结果则相反,游离黄酮比苷先洗脱下来。后者是不符合“氢键吸附”规律的,有人认为这是由于聚酰胺具有“双重色谱”性能之故。

  上述规律也适用于黄酮类化合物在聚酰胺薄层色谱上的行为。

  ⑥洗脱溶剂的影响:在不同溶剂中聚酰胺与各类成分形成氢键的强弱不同

  由弱至强的顺序为:水<甲醇或乙醇(浓度由低到高)<丙酮<稀氢氧化钠水溶液或氨水<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DMF)<尿素水溶液。

  (2)葡聚糖凝胶柱色谱

  ①SephadexG型及SephadexLH-20型凝胶常用于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

  ②原理:分离游离黄酮时主要靠吸附作用,一般黄酮类化合物的酚羟基数目越多,与凝胶的吸附强度越大,越难洗脱;分离黄酮苷时主要靠分子筛作用,黄酮苷的分子量越大,越容易被洗脱。

  四、实例

  (一)槐米

  1.化学成分

  槐米主要含有芦丁和槲皮素等黄酮类化合物,还含少量皂苷类及多糖、黏液质等。芦丁是黄酮醇苷,以槲皮素为苷元。

本新闻共5页,当前在第4页  1  2  3  4  5  

我要投稿 新闻来源: 编辑: 作者:
相关新闻
2010年初级中药士考试考前辅导:蒽醌类化合物
2010年内科主治医师:《答疑周刊》第16期
2010年内科主治医师:《答疑周刊》第17期
2010年内科主治医师:《答疑周刊》第18期
2010年内科主治医师:《答疑周刊》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