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后周时,经紫荣的一系列疏浚整治,东京的水路交通愈发通畅,通行全国。八方商货辐凑东京,东京市制解体和街市形成的进程就此启动。
沿汴两岸的新兴行市和邸店是全部过程的起点。随后邸店和行市在全城扩展,街市在这两者的带动之下逐渐形成。有的街市是在一个行市的基础上发展来的,也有的是几个重要的行市连在一起形成的。到北宋中期,东京街市完全形成。
东京街市形成的另一个前因是中唐之后市坊制度的松懈与后周时东京街巷格局的形成。
市坊制度的松懈在中唐之后的长安已很明显,市外店铺,侵街犯夜等现象非常严重。在商业发达的地方性城市,如扬州等地,更是市坊驰坏,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市,原因一是商业的需要,二是人口压力挤垮了坊墙。
由于有宋代为都的辉煌,人们往往忽略了开封在唐代为汴州时的光彩。其实,唐代的汴州比起扬州毫不逊色,二者在政治地位和经济上的作用有极为相似之处,一南一北,是唐王朝运河生命线上两个重要的支点。在军事地位上,汴州还超过了扬州。对比之下,汴州的商业发展不输于扬州,城市人口压力比扬州为大,对市坊制度的冲击更为猛烈,突出表现在普遍的侵街占道。
到五代时,东京城中已拥挤不堪,局面十分混乱,后周世宗柴荣开阔街道,展筑罗城,进行全面整治,形成全新的开放式的街巷格局。这是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上的一大创举。为北宋东京街市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北宋太祖、太宗有意恢复唐代的京城制度,即市坊制度。但局势的发展已经不为主观愿望所能随便左右,官僚权贵经营邸店,带头侵街,好似瘟疫一般地流行,无法阻止。几经反复之后,朝廷终于放弃了努力。在宋仁宗中期以后,庆历和皇__年间,东京形成了全天候开放的街市。
东京有九条主要的街市,它们分别是南、东、西、北四条御街、皇城宣德门前大街、皇城东华门前大街、景灵东宫东门大街、相国寺东门大街和沿汴河大街。
1.6.4.街市要素与城市功能的变化
街市的形成引起了中国古代城市性质的嬗变,这种变化在街市的组成要素上深刻地体现出来。
商业店铺、酒楼、食店、茶坊、瓦子、邸店、妓馆、医药诊所、当铺和各类行市、集市是东京街市的主要组成元素。它们的数量之多,占地之广,把东京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场所,极大地刺激着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带动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二是城市自身商业活力的增大。
城市带动农业生产主要是促使了经济作物种植区域的空前扩大和加工深度的深化,比如茶叶、水果的生产水平在唐代的基础上提高了很多。另外,由于城市的消费也促成了一些农业分支产生,典型的如花卉业。还有,农村的养殖业也因为城市的需要而发展很快。
城市自身商业活力的增强一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商品种类不断增加,经营方式与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有力促进了市场进步;二是产生了初级的金融、证券机构和其它为商贸服务的设施;三是城市商业资本的积累和膨胀。
在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加之后,导致了城乡的初步分离,城市首次在国民经济生活当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城市性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变化。城市坊郭户单独列籍征税;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收。
1.6.5.街市构成与城市结构的变化
街市是中国古代城市中首次出现的以自下而上生长方式产生的重大城市要素,它的结构与分布方式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的内部结构与总体形态。
从微观上分析,街市可以划分为行肆式区段和中心式区段两种区段。
行肆式区段是同行业店铺聚结在一起的区段,它的前身即是各式行市,同质性是它的基本特征。由于功能相同的店铺的集中,行肆式区段经常是某种专业市场和批发基地,也有的成为全国性的交易中心。在外观上,由于同类店铺的规模、外形和装饰的基本一致,行肆式区段表现为认别性很强的“同质区”,在形态上反映出单纯性和均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