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自耕农形态是封建社会发展的最佳形态,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适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能够进行扩大再生产,从而发展社会经济。在土地被兼并和沉重赋税的压迫下,他们大批脱离土地,等于自耕农形态的分崩离析,不仅是生产力的破坏,又酿成严重的社会危机,恶性循环地影响农业生产。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农业乃立国之本,国用收入主要依靠农业。宋朝的财政状况十分紧张,农业生产又遭破坏,无力支撑局面,因此不得不多方搜敛,商业成了统治者倚靠的一个重要的财政支柱。这就是宋朝放宽抑商政策,形成商业大发展态势的主要背景。
在商业发展的大潮中,各个阶层的人士都被卷了进来。特别是官僚权贵的经商活动,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在东京城中大量经营邸店,侵街占道,承当了街市形成的开路先锋和中流砥柱作用。
由于首都地位及城市经济的发达,东京人口众多,超过百万以上,最盛时达150万左右,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中央集权政策进一步加重了东京的城市负担,主要是在东京集中了大批的军队,其次农民大量流向城市也与之有很大的关系。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对给养和物资供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东京原有的东、西两市根本无法应付,于是在汴河两岸首先兴起了许多行市,并逐渐在全城扩展。这些行市与邸店一起,成为街市生成的又一个基本点。
集中财权为皇家的奢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北宋中期开始,皇室生活已趋奢华。大兴土木,婚丧嫁娶、祭祀赏赐、日常开支,浪费惊人。这种习气从上到下,一直感染到黎民百姓,一时成为北宋的社会时尚,东京是这种时尚的中心,俨然一座消费或寄生的城市。为了满足种种消费需求,城市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相应的商业,服务业项目,如商店、酒楼、饭馆、瓦子等,沿街分布,从而使完整的街市得以形成。
总结下来,邸店和新兴行市是东京市制解体、街市形成的两个突破点,奢华的城市生活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最终造就出了血肉丰满的街市。这一切既与北宋的中央集政策权有紧密的联系,也与东京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宋代经济性城镇体系的形成密切相关。
(2)地理因素
宋代之前,中国都城在地理上有两大特征:一是深入富庶的农业腹地,即通常所说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紧密结合在一起;二是军事上凭有险要。这两个条件培育出了中国古代都城的“堡垒”特征,经济上的功能则十分微弱,封闭的市制在这种情况下得以长期延续下来。
而东京在地理上却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凭着交通上的优势取得了首都的地位。为了获得军事上的保障,采用了“以兵为险”的策略,在东京屯驻重兵。而为了养兵,维持首都地位,取得东南的物资又至为重要,这些物资主要靠汴河水路运来,数目庞大,所以汴河两岸地带变成集散和调配的枢纽,产生众多接待商货的行市和邸店。
(3)城镇体系因素
再从城镇体系因素看,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到宋代,形成了以经济中心为主的城镇体系。这个体系与行政序列的城镇体系虽然不完全吻合,却也有着相当的一致之处,以此构成宋代全国性的商品物资流通网络。东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在当时的历史地理环境下,又取得了商品流通核心的地位。这样就对它的商贸设施,诸如邸店、行市等,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市制的突破在所难免。
1.6.3.东京街市的形成过程
要完整总结东京市制解体和街市形成的过程,最好一直放眼到战国时代。东京时称大梁,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迁都于此后,开凿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 ,大大改善了大梁的交通条件,开始了其“水陆都会”的历史。
隋时此地为汴州,隋炀帝开大运河,奠定了其“天下漕运中心”的地位。入唐,经济中心南移之后,北方的政治地位依靠江南的漕粮支撑,汴州得此机遇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