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搜索: 热门搜索 新华书店 考试书店 当当书店 网络书店 自考书店 英语培训专家 公务员专业培训 会计品牌辅导 家教服务
首页>公务员>学习指导>正文
2007年公务员备考辅导:申论论述的技巧

www.zige365.com 2007-6-19 17:23:25 点击:发送给好友 和学友门交流一下 收藏到我的会员中心

一、强调论点的技巧

  强调是突出某一个问题的技巧。有的文章观点好,材料也好,却写得四平八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善于运用强调手段,突出必须突出的东西。而在有些问题上,由于不能正确使用强调手段,容易犯片面性的错误。因此,正确运用强调手段是写好议论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有正确强调,就能使论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正确强调的意思,首先指要明确强调的目的。法国剧作家小仲马有句名言:“如果不知道你往哪里去,你是不知道出路的”强调的目的不明确,就难于达到预定的效果。在一篇文章里,如果基本观点是错误的,你愈强调,它就愈错。如果基本观点是正确的,又能正确强调,就会给人以难忘的印象。所以,在强调之前,就要先弄清准备强调什么?为什么要强调?

  其次,一篇文章上只应强调一个问题,或一个问题的某一方面。不能什么问题都强调。如果所有的观点都同时强调,反而会出现“四平八稳”的局面,哪一个论点也突出不了。

  第三,强调要适当。强调时要防止绝对化。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不适当地强调了某一方面,抑制了另一方面,常常会收到相反的效果。所以,强调时注意分寸是很要紧的。比如说一个年青的作家写出了一部好作品,给子公正的评价、热情的推荐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为强调他的优点,把他的作品说得一点缺点也没有,好像国内没有人能比上他,这就从另一方面贬低其他有成就的老作家。在讲到他的成就取得的原因时,肯定他个人的刻苦努力是对的,如果只强调这一方面,忽略了老作家、人民群众和领导的帮助、支持、鼓励,也同样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所以我们在谈强调的方法之前,要明确什么才是正确的强调。

  论述中强调手段的使用常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词强调

  语同强调指在文章中,直接用语同表不出强调作用。如提不“请注意”、“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申明”这类。毛泽东同志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说:“我而度申明:出版这个参考材料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出一个如何了解下层情况的方法,而不是要同志们去记那些具体材料及其结论。”这里的“我而度申明”就是强调。语同强调有时用重复同语引起人们的注意。洪深先生有篇文章叫《戏剧官》,结尾处写道:“以后,我只希望,那神圣庄严的官字,永远永,不,不,不,不,不,不而和那寒冷混沌的‘洪深’两字相连”洪深是

  个戏剧作家、导演艺术家和戏剧理论家。他希望将毕生精力献给艺术。在抗日战争中为挽救祖国的危亡,他不得不在第三厅做了7年戏剧官。这7年里,他丧失了女儿,丢掉了艺术,得了一身病,几乎丧命,使他一想起来就胆寒。所以,他在这里连续用了9个“不”字,这9个“不”字突出地表达了不愿做“官”的强烈感情

  还有一种是结束时的总结概括语。如“总之”,“总而言之”,“综上所述”,“一言以蔽之”,

  “由此可见”之类。在议论文里,经过论证在一个小的段落或结束时加以归纳总结,从结构上来说是与开头相呼应,从突出文意上来说也具有强调的作用。

  2.集中强调

  从材料的选择安排到具体的表现,都可以使用集中强调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侧重一面,集中一点,把问题讲深讲透。报刊的编辑们最不欢迎的文章是面面俱到,什么问题都谈,哪一个问题也谈不透。他们最喜欢的是能从某一个侧面、某一个小角度深人下去,讲出一番新鲜的道理,能给人以启不的短小精悍的文章

  比如《对立中求和谐》这篇论文,分析的是唐诗的艺术辩证手法,但并不是一般地孤立地谈唐诗的艺术手法。“对立中求和谐”虽然说明的只是一点,但笔墨很集中,而且与此无关的东西统统不谈。作者抓住这一个小小的侧面,通过从唐诗人手将两种对立的因素在同一首诗中结合起来,达到均衡和谐;从事物的反面人手描写事物,用反衬手法突出所描写的东西,从而取得和谐;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截然相反或相对的两件事物的比较、对照,烘托气氛,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感染力以及虚实的对立统一等四个方面的分析,有力地突出了唐诗运用艺术辩证法的特点,给人的印象就比较深刻。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集中并不是指谈的问题的数量的减少或概括面的压缩,而是为深人挖掘事物的本质。事情谈得多,笔力不集中,不利于把问题谈深。

  集中强调的另一方面是确定了一个侧面以后,还要有写作的集中点。在《对立中求和谐》一文中,作者谈了四个特点,集中谈唐诗对艺术辩证法的运用。在具体的行文中,比重和笔力是不完全一样的。作者对反衬这一手法作了重点解释,他着重指出,“唐诗中这种反衬手法,往往比正面描写所取得的效果更为强烈,它充分利用了人的心理功能,利用和启发人的潜伏的创造因素,把欣赏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创造者,使欣赏者能根据作品提供的形象,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出发,领会到作品中未直接表达的形象和感情,得到意味深长的美学享受。”在这里,作者充分地强调了反衬手法的美学作用。

  3.部位强调

  部位强调指通过精心安排,从文章的结构上突出作者希望突出的问题。在报纸上我们常看到头版头条新闻、通栏大字标题、套红大字标题,也看到第四版的边角新闻、报缝中的小消息。如果一则头版头条的新闻,我们把它放到了边角夹缝中去发表,其内容并没有一点变化,但其显不的意义是不同的,这就是部位强调了它们的作用。放在头版头条或套红,它突出地告诉人们注意这是重大的新闻,应引起注意,而放在边角上,说明它并不怎么重要,知道了就行了。

  在议论文中的情形也同样如此。议论文的部位强调有首部强调、中部强调、尾部强调。

  首先是首部强调。首部强调包括标题、提要和起笔的强调。标题以最为简明概括的语言点明自己的论题为好。这样做就最先突出了文章的本质内容,否则,就难以吸引人。同样是谈时间,有的文章的标题是《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胜利》,而有文章的标题是《为四化建设而珍惜时间》、《珍惜青春,抓紧学习》。相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到前一组标题强调了时间的意义,说明时间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生命,就是金钱,就是胜利;而后一组标题则比较平,只是说为四化建设要珍惜时间,要珍惜青春,抓紧学习。自然科学的论文,一般都有提要,它将全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地在前面提不说明。在文章的起笔处,自然科学论文大都有引言(或前言、概述之类),社会科学论文,有相当一部分文章,虽未标明有引言,但在开头部分都有总述,或者对要论述的问题加以说明。不论哪一种形式,这一部分往往要通过交代提出问题的背景、原因等等,强调论题的重要意义、价值以及在某一方面的作用。欧阳修的《纵因论》中《五代史伶官传序》劈头一句就是“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苏询《辨奸论》、《心术》的起笔“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一般人把这种一开头就摆出论点的方式叫“开门见山”,事实上就像我们站在刀砍斧劈的百丈悬崖下仰视山峰一般,使人一见而惊。觉得他们提出的问题有意思,非看一看下面的内容不可。这样,在一开头就突出地摆出论点,把人们卷人了说理的“漩涡”中心。

  其次是尾部强调。这种强调方法的要求,是在尾部给人造成难以磨灭的印象。使用这种方法,在开头与中间并不直接点明题意,只是娓娓动听地叙事,在叙事的中间时而插笔议论,与题意暗暗扣合,层层敲击,步步紧遍,到末尾处才一笔点题,做出结论。例如《过秦论》

  (1)前半部极写秦之强,通过席卷天下,包举宁内,囊括四海,不可一世等描述和层层铺叙,反映了秦国强盛时的攻势;后半部极写秦之弱,通过陈涉举木为兵,揭竿为旗,四海响应,不可一世的秦国便顷刻而亡等等描述,揭不了秦国灭亡时的情景。到这里,笔锋一转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接着做了同答:仁义不施,攻守势异。这一笔遒劲有力,犹如撞钟,轰鸣九州,响彻千秋。

  而次是中部强调。最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抓住中心论题在前面、后面、中间反复说明,从正面、反面反复论证,同样的道理经过这样论证之后,又用事实进行效验,在中部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友邦惊诧论》一文,鲁迅先生抓住“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论点,先揭“友邦人士”的画皮,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了辽占,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他们不惊诧;国民党统治下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不众,他们不惊诧;学生一请愿,他们就惊诧了。说明了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而这样的“友邦人士”一惊诧,国民党政府就害怕了。这就从本质上揭露了国民党政府是“怎样的党国”,国民党的友邦是“怎样的‘友邦”’。另一种情况是在中部运用一些策言警语,对所论述的文物作形象的凝练的概括,以期给读者留下难忘的记忆。如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规劝后主,要他“亲贤臣,远小人”;韩愈在《师说》中用“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范仲淹在《1}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序言中说他的杂文“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这些警句在文章中常常起到振聋发馈的作用。

  1、叙述论据的技巧

  论事析理是我国写议论文的一个传统手法。通过对事情简洁明了的叙述,让读者了解借以立论的事物的面貌和来龙去脉,从而为立论提供依据。由于陈述的道理不同,因而对论据的叙述方法也不完全相同。

  记事说理:

  记指记载,事指客观的历史事实。通过历史人物的经历、事迹的记叙和议论讲明一个道理,这是我国早期议论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如《国策》中的《司马错论伐蜀》、《范雏说秦工》、《唐唯说信陵君》等说理文都属于这一种类型。这一类文章既有叙事描写又有议论,文笔生动,记事完整,论说雄辩,观点鲜明

  《司马错论伐蜀》,记叙的是司马错与张仪当着秦惠工在伐蜀还是伐韩问题上的一场辩论。文章记事交代简略,记载论辩详细,最终司马错的意见被秦惠工采纳了。

  在现代文中如《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学习女排,振兴中华》,一开头就是“我们赢了!”“中国女排夺得了世界杯!”接着是举国为之欢呼的一段概括描写。这是交待事实,不是议论,下文的学习女排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议论,正是从这件事而产生的。所以,它是论据,是议论的依托物。张志光同志的文章《功名难夺报国心》分别叙述了我国近代科学史上三位科学先驱:詹天佑、比如、谭根的事迹。通过叙述事实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他们都具有“功名难夺报国心”的品格。这篇文章先提出三位科学家的名字,未说先张其本。下面有两层论述:

  一层论述他们的才能,他们的一生,是登高涉远、破奥解谜的一生,是献身科学、为祖国扬眉吐气的一生;另一层论述他们的志气,从而导出“功名难夺报国心”的结论。围绕这两层意思叙述事迹,展开议论,并从而引出结论。这种情况与前一篇文章不同。事实的叙述既是提出问题的依托,又是论点必须的论据

  2.依理论事

  这一类论述方法和前两类又不同,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一般论述方法。作者先提出一个论点,而举出事实一一证明,说明自己的论点是正确的、真实的。贾谊的《治安策》就是这样写的。开始,他提出了一个问题:立国险固,诸侯强大之后必然与天子有相疑之势。上疑下,必讨;下疑上,必反,自然就不能安。为证实这一点,他例举了亲弟淮南厉工长、亲兄之子齐悼惠工子兴居济北玉、高帝兄刘仲之子吴工痹谋反的例子,说明现在如此,数11年后,诸侯强大起来,欲为治安就更难了。

  因此,他建议文帝及早采取措施削弱诸侯的力量。先举了高帝对待韩信、英布、彭越、张傲、贯高、卢结等例子说高帝如何征伐、沫夷的,并以文帝与之对比,而以比敬密奏淮南厉工反被刺而死和长沙工吴而的忠诚为例子从正面说明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和功少最完、势疏最忠的道理。结论是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文章从分论点人手层层论证,从正面和反面反复说明削弱诸侯的力量的重要性。中心论点虽并未一开始就出现,但日随纲而仲展,步步围着中心进行。论据的使用自然也呈现出“伞形”似的展开。由于用枚举方法例子很多,每一个例子都十分简括。有时从反面连举若干例子,一笔而过,突然插进一个正面的例子,子以评述,令人难以忘怀。这种阐述论据的技巧,实在令人赞叹!

  3.几复述评析

  文学评论中的复述与一般议论文的举例不同,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而创造。文学评论的复述既不能照抄,又要生动、形象、准确地反映原来作品所表现的内容。这种生动形象的叙述,和描述性的评述揉合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巧妙的议论,这才具有文学评论的特点。如果叙述干巴巴的,评论又很概念化,读起来就很枯燥

  海涅引述了詹姆生夫人介绍《威尼斯商人》的女主角鲍西娅的一段话,是很有光彩的。“她身上具有她应有的那种莎士比亚经常赋子他的女主角的可爱的享性;以及她的种系所具有的那种尊贵、温婉和优雅,外加她个人独特的天赋:高度的智力、热烈的情绪、果断的决心和达观乐天的性格。这些都是她天赋的享性。除此以外,她又兼具她的地位、她的周围关系所赋子她的诸多优异出众的后天教养。她是一个工侯般声望和百院家产的继承人;一个善解人意、侍奉周到的侍女成天陪伴着她;她在芬芳的气氛和奉承取悦中长大。这便在她身上造就了一种骄矜,一种高贵庄严的美,一种雍容的气度,这一切在她和那些显赫的人物亲昵的接触中,就在举止谈吐间表现出来。”

  鲍西娅是《威尼斯商人》中并不比夏洛克逊色的艺术形象。莎士比亚通过对话与动作描写了这个人物的性格,却并没有评述性的介绍。评论家根据剧作中的描写对人物作了评述性的介绍。这种介绍中有描写也有议论,两者自然地融为一体。通过评论家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鲍西娅确实像是在大理石的宫殿里,在饰金的天花板下,在雕嵌着斑灿碧石的地面和杉木地板上长大的小姐,她充满透彻的智慧、纯真的柔情和活泼的机智,美极了。

  文学评论中不仅介绍人物如此,介绍故事情节也同样是将充满激情的描写和理智的分析细心地结合起来,并且往往不是静止地像一般议论文那样先介绍一个论点,而举出例子加以证明,而是在介绍与评论人物的过程中,把故事情节轻轻地带出来。《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是莎士比亚的早期悲剧。安东尼是罗马的将军,克莉奥佩特拉是埃及女工。在征服埃及的战斗中,安东尼被征服了。海涅并不是如此介绍这两个人物和故事的。他这样说:“对,就是这位大名鼎鼎的埃及女工,她毁了安东尼。他很清楚,这个女人将置他于死地,他要挣脱她的魔链……他逃走……但他的逃走好像是为了更快地返同到埃及的肉锅,同到他那条古老的尼罗河畔的花蛇身边……马上,他又和她一起在亚历山大光灿夺目的泥沼中滚来滚去……他不在稳操胜券的坚实陆地,而在不稳定的海上发动了战争,在这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海上—就在这儿,就在这个反复无常的女人形影不离地跟随着他的地方,她突然溜走了,带走了她所有的船只,而这恰恰发生在战争的关键时刻—安东尼‘像只痴心的水角一样’遁离阵地扯着满帆向她追去,置荣誉与命运于不顾……她以欺骗和奸计将他驱向绝望和死亡……而到了最后的瞬间,他仍然以整个身心爱着她” 评论家在这里介绍的是人物关系,却展现了作品的故事情节。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在议论文中运用论据时虽然都要用叙述,由于不同的议论方法,在使用叙述的时候大为不同,有史论中的纪实,同时介绍历史人物的经历与议论;有论事说理中先张其本,为立论先寻其根的简略叙事;有直接论述某一理论观点,先持论点,后以事实依据作为证明;也有文学评论中评议与描写叙述相结合的复述。叙述方法不同,效果亦大为不同。可见,要写好议论文,要把道理讲通讲顺是一个方面,怎样把有关的事叙述好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4.论事析理

  另有一类议论文,写的也是历史人物及其有关事迹,但写法很不相同。虽然也有事,但以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评论为主,如苏东坡的《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晃错论》,就是这一种类型。

  《范增论》先用一笔记叙一个历史事实:刘邦用陈平之计离间项羽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范增怒而请归。接着作者就范增的去发表看法,集中说明范增的去是必然的,只是去得太晚了。

  《留侯论》也只叙了一句“子房受书于坝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并未详述这个故事,也未叙述张良一生的有关事迹。仅仅是通过音”析老人为什么授书于张良,说明只有忍小忿才能就大谋的道理

  《贾谊论》亦如此,仅就梁工堕马死,贾谊自伤哭泣以至于夭绝一事发表议论。文章着重分析了汉文帝未能重用贾谊实行削诸侯之策略的客观原因,认为贾生志大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未能谨其所发。

  《晃错论》也同样,说明他的死是“失足”自取的,并未详述晃错的事迹。

  通观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类文章叙事简略,重在通过个别事件评述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发表个人主观见解。叙事在这里仅仅作为议论的发端和评述对象

本新闻共4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4  

我要投稿 新闻来源: 编辑: 作者:李祖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