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市规划师>复习指导>正文
09年注册城市规划师相关知识-考试城市发展史讲义(八)

www.zige365.com 2009-7-19 11:51:30 点击:发送给好友 和学友门交流一下 收藏到我的会员中心

  家庭层次――包括家具、住房、庭院等元素;

  城市层次――包括建筑、园林、街道广场及其它城市设施等元素;

  区域层次――包括城市本身及周边的自然、乡村等元素。

  这三个层次既相互区别,又是紧密联系的,其中城市是核心层次。向下解析出“家庭”层次,向上将城市与周边的自然、乡村联系统一为“区域”层次,极具中国特征,原因在于:

  一,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对中国人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和乡村社会一样,中国传统城市中的家庭集生产、生活功能于一体,同时负担政治、宗教、文化、教育等其它多种功能,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小世界,构成相对独立、封闭、完善、自我存在的“人居环境”实体。

  二,作为统治中心,中国传统城市在政治上统治农村,在经济上则依赖农村,以广大的农村为生存基础,离开农村的支撑,城市一天也不可能存活下去。所以在发展的初期,中国传统城市的规划建设就具有朴素的、但却是明确的区域意识,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区域意识一直是中国城市建设的优良传统。同时,特有的哲学思想和观念意识,又使城市建设十分注重与外在自然的配合,追求区域生态上的平衡,早在先秦时代的言论和规章制度,对此就有多种反映。

  3·3 多侧面的全方位研究

  人居环境科学关注着所有对人类聚居地发生影响的外来因素,也关注着人类聚居地之内的方方面面。它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为核心,研究范围涉及土木、水利、地理、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经济、社区、文化等各个方面。吴良镛先生将其归纳为五大系统:居住系统(shells);支持系统(networks);人类系统(man);社会系统(society);自然系统(nature)。

  这几个系统又可进一步进行子系统的分解。

  五大系统的划分同样适用于中国传统城市,是指导研究的纲领。接下来,需要针对中国传统城市的具体情况,进一步认定各个系统的组成内容,也就是各个子系统和组成要素,从而明确研究的对象及方向。

  目前建筑界对中国传统城市研究的一个缺陷是单一性或曰片面性,即注重物质视野而忽略了人文视野——注重城市的物质元素、平面布局、形态结构等,忽略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更勿论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

  3·4 秉承“融贯”的学术研究思想

  多层次、多侧面的研究不意味着内容的分解隔离,反倒更要增强“全面、综合、系统”的意识,即贯彻“融贯”的学术研究思想。融贯需要在两个层次上进行:

  一、学科外部——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与历史学、自然与人文地理学、社会科学、环境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贯;

  二、学科内部——把分解了的城市研究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建立内在的有机联系。

  多年以来,学术界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对中国传统城市有许多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董鉴泓主编的《中国城市建设史》(1989)、贺业钜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1996)、吴良镛的英文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纲》(a brief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city planning,1986),注重城市的规划原理、物质形态与结构方式的分析。

  汪德华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集中论述了古代城市规划演变过程中科技文化思想的作用。

  宁越敏等的《中国城市发展史》(1994)、何一民的《中国城市史纲》(1994)相对更多地涉及到城市的社会、经济状况。

  杨宽的《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1993)考察了古代城市的平面格局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关联。

  吴刚的《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1997)以及湖南出版社的唐、宋、元、明、清城市生活长卷系列丛书(1996)考察了古代城市生活的各个层面。

  吴庆洲的《中国古代城市防洪研究》(1995)是一项极具价值的专项成果。

  集中以都城为考察对象的有叶骁军的《中国都城发展史》(1988)、丘菊贤和杨东平的《中华都城要览》(1989)、李洁萍的《中国历代都城》(1994)等。

本新闻共7页,当前在第4页  1  2  3  4  5  6  7  

我要投稿 新闻来源: 编辑: 作者:
相关新闻
09年注册城市规划师相关知识-考试城市发展史讲义(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