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市规划师>复习指导>正文
09年注册城市规划师相关知识-考试城市发展史讲义(八)

www.zige365.com 2009-7-19 11:51:30 点击:发送给好友 和学友门交流一下 收藏到我的会员中心

  梁启超先生研究中国历史时,将其归纳总结为三段:一是从黄帝到秦统一的上世史,概括为“中国之中国”;二是从秦统一到乾隆末年的中世史,概括为“亚洲之中国”;三是从乾隆末年到晚清的近世史,概括为“世界之中国”。这样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有其极为精到之处,其方法可供我们学习借鉴。

  我们不妨按城市自身发展的史实,划分出几个特征突出的时期,给予意义鲜明的概括,以此整体观察中国传统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演进过程。

  2·3 “以点带面”——以典型案例研究各种类型和各个时期中国传统城市的“人居环境学”内容

  以上述方法对各地城市作出类型与发展阶段的划分,就建立了中国传统城市类型与发展的“大地域分区,大历史分期”的时空坐标,在具体的空间范围和时间段内,把中国传统城市区别为多个明确的研究对象,然后再选取其中的典型案例,分别对其“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的思想与实践展开研究。主要内容有:

  ——影响城市建设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形态、思想文化、观念意识及其它人文因素;

  ——影响城市建设的气候、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及其它自然因素;

  ——城市选址问题;

  ——城市的物质构成要素问题;

  ——城市的内部结构与总体形态及其生成法则;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造的技术和艺术的方法与手段;

  3 研究的原则、路线与方法

  研究中国传统城市的“人居环境”思想与建设实践的原则、路线和方法概括起来有:(1)立足于“城市居民”的研究立场,强调人本主义核心;(2)多层次的系统研究;(3)多侧面的全方位研究;(4)秉承“融贯”的学术研究思想。

  3·1 立足于“城市居民”的研究立场

  城市研究的立场、方法和角度有很多,用“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中国传统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一切主要围绕着居住于城市当中的人――“城市居民”展开,以此包融与之相关的人文状况和物质建设的所有“软”“硬”件。这里的“城市居民”是普通意义上的,包括所有长期生活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上至皇帝和达官贵人,下至一般平民百姓。

  考察“城市居民”对城市物质建设的作用,主要有两条:

  其一,城市居民与城市各项物质设施的对应关系,即根据身份、职业、人数等分析城市居民的成分与阶级构成,了解他们各自的生活、劳动特征以及思想情感的需求,明确与之对应的各项城市物质设施。

  其二,城市居民与城市的结构布局及各类城市环境的生成关系,即分析在何种规律、原则的支配下,以满足各类城市居民的不同需求为目的,城市的各项物质设施如何组合匹配,形成了城市的结构布局与各类的城市环境。

  应该认识到不同身份的城市居民对城市的影响力差别很大,比如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中国传统城市主要体现了上层阶级的意愿,但这并不等于普通民众的生活在城市当中没有反映,有时这种反映还是十分强烈的。一般而言,在中国传统城市的建设中存在着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相当大的矛盾,二者的利益和要求相冲突。统治者往往不惜牺牲基本的城市功能和民众的合理需求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对矛盾斗争的运动过程构成了中国传统城市发展历史的重要内容,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着眼点。

  3·2多层次的系统研究

  人居环境的构成具有层次性与系统性,纵横关联。中国人居环境的层次与系统结构又具有自身的特征。层次意识和系统思想是人居环境科学的重要特征,在道萨迪斯那里,人居环境系统的构成有如下十个层次:家具;居室;住宅;居住组团;邻里;城市;大都市;城市连绵区;城市洲;普世城。吴良镛先生进一步将其概括为五大层次:建筑;邻里(地区);城市;区域(国家);全球。

  对中国传统城市的人居环境学研究当然要立足于“城市”这个层次,但又不能仅限于这个层次,必须上关下联。根据中国传统城市的特点,向下深入到“家庭”层次,向上延展到“区域”层次,这样就形成了如下三个重点研究层次:

本新闻共7页,当前在第3页  1  2  3  4  5  6  7  

我要投稿 新闻来源: 编辑: 作者:
相关新闻
09年注册城市规划师相关知识-考试城市发展史讲义(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