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人居环境科学”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思想方法上都与传统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有很大的不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它关怀的不是简单的日常居住问题,而是人类生存状态的好坏、生存能否长久等带有根本性的大问题,因而研究的宗旨十分深刻。由此带来研究起点的增高,领域的扩大,内容的丰富,研究局面为之大开,课题随之增多。即便是旧的课题也可能因为视角的转变和视野的开阔而产生新意,导致新的研究方向和新的研究生长点的产生,以“人居环境”的概念来理解并研究中国传统城市便属此例。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理念的创新。长期以来,各学科都从自己的研究立场出发,给了城市以不同的定义。在历史研究中,最常见的是把城市作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职能工具,认识其价值,考察其历史作用及发展演变规律。在以往对城市固有的观念意识上推陈出新,以“人居环境”来理解并研究中国传统城市,是概念上的一个突破,是研究理念上的创新,相信因此会产生许多对城市的新的价值认识。
二,概念的突破、理念的创新,必然带来全新的视角转换和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变化,产生一系列新的成果。
三,探讨中国传统城市的“人居环境学”内容是现代理论在传统研究对象身上的应用,加大了城市史学研究的科学成分和理论强度,必然会提高水平。
2 研究内容
因为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对中国传统城市的“人居环境”思想和建设实践内容的研究需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1)采用“大地域分区”的方法,对中国传统城市进行地区分类;(2)采用“大历史分期”的方法,对各种地区城市的发展进行分期;(3)在分类与分期的基础上,选取典型案例,“以点带面”,归纳整理各类型各时期的中国传统城市建设的“人居环境学”思想和实践内容。
2·1 “大地域分区”——中国传统城市的地区类型划分
以所属的人文区域对城市作地区分类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中国的国土面积广大,各地自然条件、政治经济条件、社会文化条件及发展历程差异很大,历史地形成了若干不同的人文区域。在这些不同的人文区域中,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敏感而集中地反映在作为“人居环境”的城市中,使之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尽管人文地理学者对中国的人文区域划分并不十分一致,但大同小异。有一种是“两区三级区划”,即把中国分为“东部农业文化区”和“西部游牧文化区”两个基本大区(一级),下面又划出四个亚区(二级)和15个副区(三级)。东部农业文化区中分为“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亚区”和“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亚区”两个亚区,其中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亚区里又分出12个文化副区。西部游牧文化区中分为“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亚区”和“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亚区”两个亚区,其中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亚区又分出3个文化副区。另一种是“三区两级区划”,把全国分成西部区、北方区、南方区三个基本区(一级)和11个亚区(二级)。西部区中分出内蒙古亚区、新疆亚区、甘青宁亚区、西藏亚区;北方区中又分出东北亚区、华北沿海亚区、晋豫陕亚区;南方区中又分出江浙亚区、皖鄂湘赣亚区、华南亚区、西南亚区。
参考这些人文区域的划分,结合各地城市建设的具体情况予以整合,分级别划分区域,即分出若干区、亚区、副区等,将城市归类,分别加以研究。
2·2 “大历史分期”——各地区传统城市的发展分期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但各地的历史发展很不平衡,城市的发展进程也表现出明显的步调差异,以往惯用的全国统一的历史分期无法对此作出全面、客观、准确的描述。应根据城市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分别对各地区、各类型城市的发展作历史分期。
城市发展的分期不必拘于朝代,尽管朝代的更迭联系着社会的变迁,影响到城市的建设,但二者并不存在绝对的对应关系,城市发展自有客观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