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认为在香港期货交易所管理稍好,但也基础不稳。特别是交易所、结算所和保证公司的三方结构混淆了责任的界限,无法建立足够的风险管理体制,而这对于期货市场是至关重要的。这三方面应当以其行动以对付交易量扩大和少数投资者持有大量头寸带来的风险。 员会和商品交易委员会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缺乏方向。港英当局的本来想法是他们应当独立并具有权威性,但这一打算没有执行。本来这两个机构应当是具有很高权利的监管机构,但近年来却退化成被动的应付角色。
报告认为这两个监管部门领导屡次提出要增加资源以对付飞速发展的市场要求,但遭到港英当局搁置或拒绝。但仅有的一点资源也主要是用到了文件上而非实在的检查和监督,而且面临股票交易所的强硬领导,由于得不到政府支持,监管部门已经丧失了其应有的作用。
期货市场而言,导致崩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国外股市暴跌的强烈冲击和影响是主要原因,但其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组织、运作、合约设计以及市场风格监督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造成了市场缺乏有效处理风险机制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期货市场风险管理机制本身就有严重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保证金结算机制既不完善,没有认真实施有关每日结算和保证金方面的有关规定;对财务风险缺乏合理的防范和保障措施,期货经纪公司及未能及时有效的遏制来自客户的风险,事后又无足够能力承担市场风险而承担保证责任。
导致这种缺陷的根源在于其风险管理主体有缺陷。香港期货市场有期货交易所、伦敦国际商品结算所香港有限公司和香港期货保证有限公司共同组成。其中交易所负责会员入会、执行市场检查和规定客户保证金最低标准;结算所负责每日盈亏计算;保证公司负责对结算会员是否增加保证金做出决定,并制定结算银行和承担结算风险。但由于这三家机构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在风险处理中的地位与责任模糊不清。
由于当时的香港期货所实行股份制,通过手续费、会员费和保证金利息获得收入,因此其关心的是交易量大小,手续费的多少,对于风险控制并不十分关心。结算所与交易所只是代为结算,却未明确结算所作为交易的第三方介入交易,即买方的卖方,卖方的买方,在财务方面不承担风险。期货保证公司有承担结算风险的责任,却和结算所没有直接联系,根本不清楚市场风险。可以想象,如此盲人瞎马,从根本上割裂保证金、每日结算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削弱了结算机构作为风险控制中心的地位,在风险聚集、市场推动保障时,必然会引发危机。
报告经过总结提出了改进措施:
对两个交易所的内部组成进行彻底检查,特别是对于股票交易所,应当有个人和公司会员代表加入董事局,而且还应该有独立董事确保交易所为所有会员和使用者的利益服务;两个交易所应当有专业的独立的行政领导班子,而交易所董事局应当决定政策,行政管理层执行政策;股票交易所结算期延长到3天(T+3)应当严格执行,并建立中央结算系统;建议继续保留香港期货交易所和其股票指数期货合约,但需要将结算和保证系统重组以加强风险管理,特别是结算所应当成为交易所的一部分,保证应当由结算会员基金支持;将两个监管机构和主任办公室合并成一个城市服务部门之外的独立的机构;其领导和雇员应当由全职售货员担任,资金由市场中获得。该机构应当负起保证市场完善和保护资产者的责任,特别是应当确保交易所称职地管理市场,并在交易所未能履行义务时有足够权力进行干涉。
三、学者对于1987年股灾的看法
以经济学者默顿米勒(Merton Miller)为主席的一份(miler,1991)得出了如下的结论:0月19日的股灾不是由期货市场引起的,但抛售浪潮同时袭击了现货(纽约)和期货(芝加哥)市场。众看到价格下跌首先发生在期货市场是由于开盘时两个市场的处理步骤不同。纽约股票交易所由于前夜堆积的巨大卖单导致许多SP500指数成开盘延迟。因此在10月19日早晨公开发布的指数计算用的股票价格是前周五收盘的报价。面CME的期货价格反映了周一早晨的信息。
本新闻共
6页,当前在第
4页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