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指期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股票市场一个十分突出的结构性问题是缺乏做空机制。在这样的单边市场中,投资者虽可通过投资组合来规避非系统风险,但无法规避整体股市下跌所带来的系统风险。在目前的熊市背景下,市场对股指期货的呼声很高。股指期货成本低、流动性好,具有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的功能,最关键的是还可以提供整个市场的卖空机制。近二十年来,出于完善市场结构和促进金融创新的考虑,世界各国纷纷推出股指期货,股指期货成为金融市场中的一个增长亮点。从国内市场看,虽然股指期货由于统一指数的缺位和对股指期货可能带来的风险的顾虑而迟迟没有启动,但从最近的一些迹象来看,市场各方都在积极酝酿股指期货。理论界和实务届都对将来可能要推出的股票指数期货进行了积极的理论与实践的准备,上海期交所已对股指期货的方案设计、合约开发和规则制定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从周边市场来看,港交所日前决定于今年12月8日推出H股指数期货,而同时文莱国际交易所和香港骏溢期货有限公司也想推出中国统一指数,这些对于我国股指期货的推出无疑都具有推动作用。
目前,市场关于股指期货的讨论重心已经从可行性、必要性等问题转移到了股指期货的具体实施方式、上市时机的选择、股指期货的风险控制等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上。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股票指数期货的风险管理。这是因为,如风险管理完善有效,则可最大限度降低风险,保证股指期货交易的公平有序,使其为经济金融的健康发展服务。但如股指期货的风险管理行之无效,轻则导致投资者破产,重则导致整个资本市场乃至金融体系的危机和崩溃。
二、股指期货风险管理
与股票市场一样,股指期货市场的风险也包括非系统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市场中的投资者和中介机构是市场的微观主体。微观主体的主要任务是管理非系统性风险(个体风险),英国巴林银行、大和银行等一系列事件使人们意识到,市场微观主体的非系统性风险不仅会伤及自身,且由于金融机构在经济金融系统中的核心敏感地位和金融风险的传染性,还可能会导致动及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因此,微观主体的风险管理是整个风险管理体系十分重要的基础环节。交易所和政府监管部门是市场的宏观主体。宏观主体的主要任务则是管理系统性风险。由于系统性风险影响到每一个市场参与者,波及范围大,更不容忽视。投资者、中介机构、交易所和政府监管部门应根据各自面临的风险特征,分别建立股票指数期货的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微观主体和宏观主体的风险管理应该上下联动,各自有所侧重又能相互配合。
1、非系统性风险
由于股指期货投资要求的专业化程度比较高,其投资者一般限定为具有相当资金实力和分析能力的机构投资者。
风险管理的第一个步骤是风险识别,即投资者应各自确认所面临的非系统性风险的类别和风险来源,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影响等。套期保值者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回避整体股票指数下跌带来的风险,但是由于股票组合形成的“模拟指数”很难完全与指数匹配,便产生了跟踪误差,这种误差可能累积,使得套期保值者也暴露在价格风险中。投机者的头寸则完全暴露,一旦价格与预期相反,则面临巨大的市场价格风险。这样,如果保证金制度和每日盯市以及强行平仓制度执行不利,就可能导致投资者穿仓甚至破产。
在风险识别后,投资者应定量测度所面临的主要非系统性风险,主要是使用多种计量模型来刻画市场因素的不利变化而导致的金融资产组合的价值损失的大小。这是目前国际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研究方向,目前常用的风险测度方法有灵敏度分析、波动性方法、VaR模型、压力测试和极值理论等,其中VaR是目前被广泛采用的一种主流方法。
在识别和测度的基础上,投资者就可以进行风险控制了,包括采取措施预防风险发生以及在风险发生后采取应急措施。无论何种类型的投资者,完善的内部控制体制是风险控制的最基本保证。巴林银行的倒闭就是其内部风险控制体系漏洞过大,交易和清算职能集于里森一人,且上级监管部门未能有效履行职责所致。完善的内部控制体制应包括建立适当的业务运作流程、建立独立的衍生金融产品交易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动态监控基差变动、保证金变动、套期保值比率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