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市场失灵的原因
垄断与市场失灵,外部性的含义和分类及其与资源配置的关系,公共物品的含义、分类及其与资源配置的关系,信息不对称与资源配置的关系。
(三)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六、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是否理解消费、储蓄、投资、总需求和总供给等宏观经济基本理沦知识,是否具有分析消费、储蓄、投资与围民收入之间关系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国民收入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等基本指标的含义及其主要核算方法。
(二)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
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式,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式。
(三)消费、储蓄和投资
消费理论和消费函数,储蓄的含义和储蓄函数,投资的含义和投资函数,投资乘数的含义和公式,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
(四)总需求和总供给
总需求、总供给的含义和构成,总供求模型的含义。
七、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是否具有运用这些原理分析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及区别,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经济增长因素分解和计算公式。
(二)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
经济波动的含义和类型,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和阶段特征,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我国的经济波动,分析和预测经济波动的指标体系。
(三)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和内容,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和内容。
八、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理解价格总水平、就业和失业的基本概念,是否具有运用这些概念分析解释影响价格的因素的能力以及区分,失业类型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价格总水平
价格总水平的含义和价格指数,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经济效应。
(二)就业和失业
就业、失业的含义和计算,失业的基本类型,我国现阶段失业问题的特点和解决失业问题的途径。
(三)失业和经济增长及价格总水平的相互关系
失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奥肯定律及其计算公式,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应用。
九、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理论及政策,是否具有运用国际贸易理论解释影响贸易的因素的能力和理解政府实行相应调控干预措施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影响一围国际贸易的因索,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调控与干预方式,倾销和反倾销。
(二)国际资本流动
国际资本流动的含义和动因,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政府对罔际资本流动的干预方式。
分 财 政
十、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失灵的原因与表现形式,是否具有从财政学的角度分析政府存在的基本理由的能力,是否理解政府的财政职能,是否具有结合国情对特定公共物品提供与生产的制度安排合理与否作出相应的分析与判断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公共物品的定义及其融资与生产
公共物品及其特征,公共物品的需求显示,公共物品的融资与生产,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结构。
(二)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三)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
公共选择,政府失灵及其表现形式。
十一、财政支出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财政支出的不同类型及其分类方法,是否掌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原则和主要方法,是否具有立足于国际视野对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的发展趋势进行整体把握的能力,是否具有从不同角度对财政支出数据进行有意义的解读的能力,是否具有对有关财政支出实践活动作出分析、评价与判断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财政支出及其分类
财政支出数据。财政支出分类方法,中国的政府支出分类改革。
(二)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增长趋势
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工业化国家财政支出规模的历史趋势,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解释。
(三)中国的财政支出结构
财政支出总量快速增长、支出结构有所调整,中罔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按照公共财政要求优化中国的财政支出结构。
(四)财政支出绩效考评
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含义,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内容与方法。
十二、财政收入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财政收入的各种形式及相应特征,构成一国税收制度的各个要素及税负转嫁的原理,国债的种类、结构与政策功能;是否具有分析解释税收和国债作为财政收入工具所发挥作用的能力,是否具有从理论上对一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合理性作出判断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财政收入的含义与分类
财政收入及其分类,财政集中度与宏观税负。
(二)税收
税收的基本含义与特征,税制要素,税收分类,托弗曲线与征税的限度。
(三)税负转嫁
税负转嫁的方式,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
(四)国债
国债的基本含义,国债种类与结构,国债的政策功能,国债的负担与限度,李嘉图等价定理,国债的制度。
十三、政府预算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政府预算的含义和职能,政府预算的原则及其分类,政府预算管理职权,我国政府预算体系,我国政府预算编制制度和执行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否具有联系实际对相关政府预算活动作出分析、评价和判断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政府预算的职能与原则
政府预算的含义,政府预算的职能,政府预算的原则,政府预算的分类。
(二)我国政府预算职权划分
立法机关的预算管理职权,各级人民政府的预算管理职权,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职权,各级政府业务主管部门的预算管理职权,各单位的预算管理职权,审计机关的预算管理职权。
(三)我国政府预算体系
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固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
(四)我国政府预算编制和执行制度
预算编制制度,预算执行制度。
十四、财政管理体制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类型和作用,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取得的主要成效,"十二五"规划关于深化财政体制改 革确定的内容,财政转移支付的含义及其特点,我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的种类及其主要内容,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内容;是否具有联系实际对 相关财政管理体制的活动作出分析、评价和判断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财政管理体制内容与类型
财政管理体制的含义,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财政管理体制的作用。
(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效,"十二五"规划关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规定。
(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财政转移支付及其特点,我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完善政府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十五、财政政策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财政政策的功能与日标,财政政策的工具与类型,财政政策的乘数与时滞;是否理解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实 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卞要内容、成效,及其与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小同;是否具有联系实际对相关财政政策的活动作出分析、评价和判断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财政政策功能与目标
财政政策的含义,财政政策的功能,财政政策的日标。
(二)财政政策工具与类型
财政政策的工具,财政政策的类型。
(三)财政政策乘数与时滞
财政政策的乘数,财政政策的时滞。
(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积极财政政策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这些政策与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差别。十六、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货币供求理论和货币均衡原理,包括两方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机制、货币均衡的基本原理、通货膨胀;是否具有分析有关货币及宏观经济问题和现象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和货币需求量的概念,主要的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的测度。
(二)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和货币供应量的概念,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货币创造机制,货币供给的乘数原理。
(三)货币均衡
货币均衡的含义和特征,货币失衡的类型,货币均衡与总供求均衡的关系。
(四)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概念,通货膨胀的类型,通货膨胀的成因,通货膨胀的治理。
十七、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中央银行的产生、业务经营的特点、主要业务和独立性;是否理解中央银行体制下的金融服务,货币政策的概念、货币政策目标和中介目 标、货币政策工具等;是否具有分析货币政策目标与货币政策工具搭配使用的效果,并解释我国中央银行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及提供的金融服务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制度的定义,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必要性,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过程,中央银行的职责、业务活动的特征,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内容,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起源及其发展,中央银行体制下的支付清算系统。
(二)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定义,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及其政策含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问接信用指导的含义,各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
十八、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理解商业银行的运营与管理、金融市场的定义与作用,是否具有对金融市场主体的行为、金融市场各子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作出解释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商业银行的运营与管理
商业银行的定义、件质、组织形式和功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和经营管理原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进展和主要内容。
(二)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运行的机理,金融市场效率的定义,金融市场各子市场的定义和有关内容。
十九、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理解有关金融监管的基本概念,包括金融风险、金融危机、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金融监管体制以及金融监管的围际协调;是否具有分析有关金融监管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的概念,金融风险的特征,金融风险的类型。
(二)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的概念,金融危机的类型,主要国际金融危机,次贷危机。
(三)金融监管理论
金融监管的概念,金融监管的发展,主要金融监管的一般性理论。
(四)金融监管体制
金融监管体制的概念,金融监管体制的分类,我国金融监管体制。
(五)国际金融监管协调
巴塞尔协议的背景和发展,巴塞尔协议的性质和作用,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新进展,巴塞尔协议在我国的实施。
二十、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有关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的知识,包括汇率决定与变动、国际储备及其管理、国际货币体系等基本概念;是否具有分析有关国际金融活动和政策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汇率制度
汇率制度的概念,汇率制度的划分,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因素,人民币汇率制度。
(二)国际储备
国际储备的概念,国际储备的作用,国际储备的构成,国际储备的管理。
(三)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容,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主要国际金融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