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本文试图通过传播学的视角对于建筑这一艺术方式进行全新的定位和解释。在推论中指出建筑之所以成为传播文本的关键性因素是建筑的装饰,正是装饰实现了建筑传播表意的符号化本质,建筑物文本在意义传播的过程中体现了它的时间媒介的特征,从建筑的文本定位出发进而推导出建筑作为传播媒介的独有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特色以及人们在进行建筑的文本解读的时候所产生的心理变化和建筑文本解读的经验性前提。
在西方世界建筑的表意单词为“Architecture”,本意为巨大的工艺,而不是“Building”,可见在建筑诞生之初,它就被认为是技术与审美融合的产物,建筑的特征必然是科技的可实践性和美的可理解性。
早期建筑的最初功用是居住,《易传》云: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它的重要性在当时仅仅局限于遮蔽风雨,维持生命延续。但是当人们刚刚能够栖居的时候,便对建筑有了更高的审美要求,起初是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建筑材料决定了不同的建筑,文明发展到后来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政治经济体制,使得不同地域的建筑逐渐形成了自我标注式的风格。对于这些建筑及其风格的认识,是我们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理解。然而展开这种理解方程式的最好的角度,就是把建筑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文本来考量,建筑正是以它自身独特的传播方式,在时间长河里,向人们无声的讲述。黑格尔《美学》中说起建筑,有个比喻十分恰当;我们也可以把它们比作书页,虽然局限在一定的空间里,却象钟声一样能唤起心灵深处的幽情和遐想。
一、 建筑文本在传播学中的定位
西方早期建筑理论家吉狄翁提出“建筑是对我们生活时代而言是可取的生活方式的诠释”,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本能的从建筑中解读出时代的特点和人的存在方式,也就是德国的立普斯《空间美学和几何学、视觉的错觉》中所谓的对建筑进行“人格化”的解释。王国维《殷周制度论》中对建筑的界定“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 在这里不妨借用一下建筑在美学理解中的定义“建筑是以一定的建筑技术和美学规律构建起来的,它是物质的、技术的、实用的,一般地与大地结合在一起的,有是人的文化态度、哲学思虑、宗教情感、伦理规范、艺术情趣与审美理想之综合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是物质的存在,又是精神高蹈于物质之上的一种‘文本’”。
在符号学领域中,讯息是透过符号所建构出来的,因收讯者与符号的互动,从而产生意义,其中的重点是讯息转移到文本(text)身上,也就是文本如何的被解读,而我们所要解读的文本,也正是讯息发生意义的地方。可见,建筑将极其庞杂的信息符合进一种文本里,通过方式复杂的编码过程将信息以物化的形式展示出来,以达到传播的目的。它是一种极其高妙的符号的载体,是传播文本也是传播媒介。从传播媒介类型的划分上加拿大的学者H英尼斯曾经有过这样的分类“所谓空间型媒介即指即旨在突破空间障碍、达成远距离传播的技术手段……所谓时间媒介,即旨在克服时间障碍,达成跨世代传播的手段。”基于这种考量,建筑这种传播媒介应该被划分到时间媒介中,自然对它的研究也应该体现时间型媒介的传播特点,在历史和文化发展的维度下探讨其传播特点和方式。
二、 作为传播文本的建筑的构成
从建筑诞生那一刻起,它就必然担负着两种功用:栖居和美观,正如最早的建筑学家玛库斯。维特鲁威斯。波里奥认为,“建筑有一个三位一体的基础:适用、坚固和美观”。也正如康德所说,建筑难以达到那种可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找到的纯粹的境界。对建筑艺术的评价就在于他是否为某种用途提供了适合的功能。佩夫纳斯对建筑的认识也十分具有代表性,“建筑作品实质上是带有美学附加成分的实用房屋。创造这样一个作品的显而易见的方式是对一些实用结构进行装饰:建筑作品=房屋+装饰。由此可见,建筑作为传播文本,它所能够负载意义的实体就是”装饰“。正是因为有了装饰,我们才能够区分不同的建筑风格,不同的建筑类别和不同的建筑理念。尼采早已预见了建筑的这一符号负载功能。按照尼采的观点,”所有风格的意义都在于以符号的形式交流,包括这些符号的节奏,即一种心情、一种内心的安宁或悲怆。“艺术作品特别是建筑作品基本上是通过风格来传达出我们对所面对的事物所产生的特定情绪。而且在建筑中作为这种传达媒介的主要是装饰。欧文。琼斯(Owen Jones)也曾经指出过,建筑师与艺术家之间的等号就是建筑的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