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果判定及分析
1.Ⅰ型变态反应在抗原刺激后20~30min内观察结果。挑刺试验的阳性反应以红晕为主,皮内试验的阳性反应则以风团为主,判定标准见有关文献。
2.IV型变态反应在接触抗原后24~72h内观察结果。皮内试验的阳性结果以红肿和硬结为主,斑贴试验的阳性结果以红肿和水疱为主。判定标准见有关文献。有时候,机体对某变应原可能同时存在多种类型的反应。例如在做青霉素皮内试验时,30min内观察呈阴性反应,但在5~8h可能会出现Ⅲ型变态反应,反应的外观现象介于Ⅰ型与Ⅳ型变态反应之间;甚至还可能出现型变态反应。
3.假性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皮肤反应的结果可能与机体的实际情况不符,即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等不真实的结果。
出现假阴性的常见原因有:①试验抗原的浓度过低,或者因各种原因失效;②试验时正确服用免疫抑制剂或抗组胺药物(后者可通过设立组胺阳性对照而判断出来);③操作误差,例如皮内试验时注射过深进入皮下,注入抗原量过少等;④皮试季节选择不当,例如花粉季节过后,抗花粉抗体水平可下降。
出现假阳性的常见原因有:①试验抗原不纯,在提取、配制,甚至在试验过程中被其他抗原污染,引起交叉反应;②试验溶液配制不当,过酸或过碱都会对皮肤产生非特异性刺激;③皮肤反应性过强,例如被试者患有皮肤划痕症,或者有既往过敏的痕迹等;④操作不当,例如注入少量空气也可出现假阳性。
(四)应用与评价
皮肤试验属于活体试验,虽然影响因素众多,却能反应机体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实际免疫状态;并且简单易行,结果的可信度大;这些优点是其他方法难以替代的,所以在临床和防疫工作中都经常应用。
1.寻找变应原:变态反应防治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回避变应原,而回避的前提是明确变应原。确定变应原的常用方法是各种类型的皮肤试验。例如支气管哮喘和荨麻疹等均可用皮肤试验来帮助诊断。但食物过敏与皮肤试验的相关性较差,这可能是因为食物的抗原提取液与肠吸收的物质有所不同,或食物过敏并非IgE所介导;而且食物过敏的变应原容易发现,一般不必作皮肤试验。
2.对患者首次注射某批号的青霉素、链霉素预防药物或疫苗过敏或其他易过敏药物之前,必须做过敏试验;如果患者呈阳性反应(即使是可疑阳性),就应更换其他抗生素。注射异种抗血清(例如抗破伤风血清和抗狂犬病血清)前也必须做过敏试验,如果呈阳性反应就需要换用精制抗体;或进行脱敏治疗(少量多次注射,使抗原逐渐中和血液中的抗体)。
3.评价宿主细胞免疫状态:在可疑免疫缺陷病、肿瘤或器官移植时,了解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对疾病诊断和预后判断都有重要意义。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共用抗原结核菌素(OT或PPD)或双链酶(SD-SK)进行皮肤试验;或使用人工合成的二硝基氯苯(DNCB)或二硝基氟苯(DNFB)等先进行致敏再作皮肤试验,这样可消除抗原接触史不同所致的误差。
4.传染病的诊断:对某些可疑的传染病,用某种病原体的特异性抗原进行皮肤试验可以起到诊断或鉴别诊断的作用。例如对布氏菌病和软下疳等细菌感染、对某些病毒感染和真菌感染、以及某些寄生虫感染均有一定的意义。
另外,还有一些反应机制不同于变态反应的中和性皮肤试验,例如诊断白喉的锡克试验和诊断猩红热的狄克(Dick)试验等。
二、血清lgE的检测
IgE是介导Ⅰ型变态反应的抗体,因此检测血清总IgE和特异性IgE对Ⅰ型变态反应的诊断和过敏原的确定很有价值。
(一)血清总IgE的测定
正常情况下血清IgE仅在ng/ml水平,用常规测定IgG或IgM的凝胶扩散法检测不出IgE,必须用高度敏感的放射免疫测定法及酶联免疫测定法和化学发光法等进行检测。
1.放射免疫吸附试验(IRST):是将抗IgE吸附到固相载体上用以检测血清IgE的方法,故又称固相放射免疫测定(SPRIA)。临床常用双抗体夹心法,多以滤纸为载体。将抗IgE抗体偶联到经溴化氰活化的滤纸上,使其与待检血清及IgE参考标准进行反应;洗涤后加入125I标记的抗人IgE,再经洗涤后测定滤纸片的放射活性,其测定值与标本中的IgE含量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