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生命本原说虽源于“水地说”,但水为有形之物,人体内的精也属有形之物,这都不符合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有形生于无形,无形化为有形”之原则,皆难以成为宇宙万物的生成之原,因而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易传》与《管子》皆把精的概念抽象为无形可见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如《管子·心术下》说:“气者,身之充也……一气能变曰精。”精即能够运动变化的气,无形无状,因而可为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管子·内业》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行于天地之间……是故此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可见《管子》已将精称为“气”,精即是气。《黄帝内经》也认为精气是充塞于宇宙(太虚)之中的极细微物质,如《素问·五运行大论》说:“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如此将精或精气的概念规定为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可见而运动不息的客观实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从而与气的概念同一,汇流于气学范畴中,发展为“元气一元论”。在古代哲学家的认识中,人体及其精神是由气或元气化生的,人体生命的维持,尤其是精神修养,必须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