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要构建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构建以风险调整后回报率为基础的业绩考核与评价体系,优化薪酬机制,保证薪酬机制灵活性,对薪酬机制和激励机制预留充分弹性调整空间,建立以长期发展和业绩为导向、与绩效相挂钩的长期激励为主的薪酬结构,考虑薪酬结构中固定工资和浮动薪酬之间的平衡;改变“官本位”激励机制,确保高官薪酬与未来风险的一致性,实现激励和约束对等。
再次,要加快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董事会应切实承担风险管理责任,确保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部门独立于业务经营条线和营销机构;建立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及时开发和建设风险管理系统平台;加强风险管控过程和风险因素的适当披露,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及时有效的市场风险分析报告机制和重大市场风险应急机制。
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准确、及时、充分的信息披露是改善银行公司治理的必备条件。因此,商业银行要增强信息披露报告的可读性,使用能被普遍接受的风险管理会计准则;完善估值方法和对“可预见风险因素”的详细披露。另外,随着我国通讯技术的发展,要不断开展信息管理手段创新,逐步实现信息搜集、处理和传递的标准化,提高信息的处理效率,降低信息成本,促进信息在银行内部的传播。
记者:核心竞争力是银行自身拥有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业务特色和发展优势,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从而银行需要不断推动金融创新,真正提高银行竞争力和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您认为,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什么?
郭田勇: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某些细分市场上已出现了差异化竞争的趋势,而且差异化越来越明显,但现阶段我国银行业差异化经营程度依然很低,同质性问题仍相当突出,经营战略的趋同加剧了银行业的竞争态势,引发了一些非理性的竞争行为,也削弱了我国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情况明确市场定位和业务定位,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培养自身核心竞争力。
要明确市场定位,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建立自己的比较竞争优势。我国各类银行多数并不从自身状况出发,都想做大做强,出现了全国性银行向海外发展,区域性银行向全国及海外发展,地方性银行向区域性及全国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向城市发展的趋势。事实上,差异化的市场定位是银行业竞争中的重要环节,商业银行需要调查、分析、评估各类细分市场,确定可进入的细分市场,同时了解市场规模、竞争状态及目标客户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拥有明确清晰的市场定位,不会盲目做大做强。
要在明确市场定位的基础上进行客户细分。客户细分有助于改变各银行非理性竞争和同质化经营的现状,提高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和盈利能力,形成一批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的特色金融机构,进而不断缓解“三农”领域贷款难、中小企业贷款难等问题。
根据自身优势制定体现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发展战略,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的业务范围并没有避免业务经营的同质化,加之传统的“存贷业务”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金融脱媒”的金融发展形势的要求,这就要求商业银行把差异化竞争策略提升到发展战略的高度,构建新的业务发展框架和体系,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的差异化核心业务。
同时,还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为客户提供个性化金融产品。银行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是否具有强大的为客户量身定制产品和服务的能力,而不仅仅体现在能够为客户提供丰富多样的产品。因此,我国各类银行应该在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理念的基础上,从目标客户群的具体需求出发,创新金融产品,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塑造自身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