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卫生职称>复习指导>正文
卫生资格考试儿科中级主治医师《循环系统疾病》复习指导: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www.zige365.com 2011-4-7 15:54:48 点击:发送给好友 和学友门交流一下 收藏到我的会员中心

一、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胎儿血液循环及出生后的改变

1. 胎儿血液循环

    胎儿时期的营养和气体代谢是通过脐血管和胎盘与母体之间以弥散方式进行交换的。来自胎盘的动脉血经静脉进入胎儿体内,至肝下缘分成二支:一支入肝后与门静脉吻合;另一支经静脉导管入下腔静脉,与下半身回流的静脉血混合,共同流入右心房。由于下腔静脉瓣的阻隔,使来自下腔静脉的混合血(以动脉血为主)进入右心房,约1/3经卵圆孔入左心房,左心室入升主动脉,主要供应心、脑及上肢;其余血流入右心房。来自上腔静脉血绝大部分流入右心房,与部分下腔静脉血混合进入右心室。由于胎儿肺处于收缩状态,故肺动脉的血只少量入肺,营养肺脏后,回流至左心房;而大部分血液经动脉导管与来自升主动脉的血汇合后,进入降主动脉(以静脉血为主),供应腹腔器官及下肢,同时经肺动脉回至胎盘,获取营养及氧气。故胎儿期供应脑、心、肝及上肢的血氧量远较下半身为高。

2.出生后血液循环的改变

    出生断脐后,建立肺呼吸,脐胎循环转为肺循环,肺阻力下降,肺小动脉肌层退化,管壁变薄,从右心经肺动脉人肺的血流增多,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血量也增多,左心房压力增高。当左心房压力超过右心房时,卵圆孔瓣膜发生功能性关闭,多数至出生后6个月时形成解剖上关闭。同时因肺循环压力下降,动脉导管的血流减少,而且还因血氧增高,导管平滑肌收缩,故首先形成功能性关闭,80%至出生后3个月、95%至出生后1年内形成解剖上关闭。若动脉导管持续未闭,可认为有畸形存在。脐血管则在血流停止后6~8周完全闭锁,形成韧带。

(二)小儿心脏、血管、心率及血压的特点

1.心脏    ①心脏容积和位置:初生时心脏容积为20~22ml;1岁时达2倍;2岁半时达3倍;7岁左右增至5~8倍(约100~200ml);其后增长缓慢,至18~20岁时达240~250m1;②心脏位置:新生儿及<2岁时呈横位,随年龄增长,起立行走、胸廓和肺发育及横膈下降等,心脏逐渐转为斜位;③心室增长:心脏与体重平行增长,但左、右心室增长不平衡。胎儿期右心室负荷大,室壁较厚,约4~5mm,几乎与左心室相等,出生后左心室负荷增加,右心室负荷减轻,左心室迅速发育,至6岁时室壁厚达10mm(约为新生儿时的2倍),而此时右心室尚不及6mm;15岁时左心室壁厚度增至初生时2.5倍,而右心室仅增长原来厚度的1/3。

2.血管    小儿动脉相对比成人粗。动、静脉内径之比在新生儿为1:1,成人为1:2。10岁以前肺动脉较粗,直径较主动脉宽,到青春期主动脉直径超过肺动脉。婴儿期,毛细血管特别粗大,肺、肾、肠及皮肤的微血管口径不仅相对地、而且绝对地较成人期粗大,因此这些器官供血好,对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有良好作用。

3.心率    小儿心率较快,小儿心脏搏出量有限,为满足生长发育及旺盛的新陈代谢需要,只有增加心率来提高排出量,同时婴幼儿期心脏交感神经占优势,故心搏较易加速,随年龄增长心率逐渐减慢,新生儿每分钟平均120~140次;~1岁110~130次;~3岁100~120次;~7岁80~120次;~14岁70~90次。脉搏频次受活动、情绪、缺氧、失水、发热等多种因素影响,但睡眠时不见减慢者,应疑有器质性心脏病。

4.血压    ①动脉血压,动脉血压的高低取决于心搏出量和外周血管阻力。婴儿期因心搏量少及动脉壁粗而柔软,故动脉压较低,其后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推算公式:收缩压=(年龄×2)+80mmHg, 此数值达到2/3为舒张期血压。收缩压高于此标准20mmHg为高血压。正常下肢血压高于上肢20mmHg(2.67kPa);②静脉血压,静脉压高低与心搏出能力、血管功能及循环血容量有关。学龄前儿童静脉压约为40 mmHg(0.39kPa)左右,学龄儿童约为60 mmHg (0.59kPa)。正常儿童450卧位,颈静脉在胸骨柄上窝水平之上应隐匿不显。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我要投稿 新闻来源: 编辑: 作者:
相关新闻
11年卫生资格考试儿科主治医师《内分泌疾病》指导:先天
11年卫生资格考试儿科主治医师《神经系统疾病》指导:化
11年卫生资格考试儿科主治医师《神经系统疾病》指导:小
卫生职称考试儿科中级主治医师《小儿造血系统疾病》复
卫生职称考试儿科中级主治医师《小儿造血系统疾病》复
卫生职称考试儿科中级主治医师《泌尿系统疾病》复习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