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卫生职称考试儿科中级《消化系统疾病》复习:小儿腹泻病
|
|
|
|
|
二、小儿腹泻病 6 n7 Z* Q: x, D# `- g. b 6 D4 R0 ^) v4 W) E. i7 s% N& j小儿腹泻病(infantile diarrhea),或称腹泻病,是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以前者更为多见。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1岁以内者约占半数。近30年来本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已明显降低,但仍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和死亡原因。 + F# A$ b5 I) i (一)病因
易感因素 婴幼儿易患腹泻,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消化系统特点 ①消化系统发育不良,胃酸和消化酶分泌较少,对食物的耐受力差;②因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消化道负担较重,因此易于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2.机体防御功能较差 ①胃内酸度低,而且婴儿胃排空较快,对进入胃内的细菌杀灭能力减弱;②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和胃肠道SIgA均较低;③正常肠道菌群对入侵的致病微生物有拮抗作用,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时或由于使用抗生素等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时,均易患肠道感染。 3.人工喂养 母乳中含有大量体液因子(SIgA、乳铁蛋白等)。巨噬细胞和粒细胞 有很强的抗肠道感染作用。家畜乳中虽有上述某些成分,但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坏,而且人工喂养的食物和食具极易污染,故人工喂养儿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儿。
(二)感染因素
1.肠道内感染 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以前两者多见,尤其是病毒。 ①病毒感染 A轮状病毒(Rotavirus)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最常见病原;诺沃克病毒(Norwalk virus)多侵犯儿童及成人,与婴幼儿腹泻的关系不密切;B其他病毒如腺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冠状病毒、星状病毒、嵌杯病毒属( Calicivirus)等有时可引起腹泻,但不是主要病原。
②细菌感染(不包括法定传染病)
A、致腹泻大肠肝菌:可引起各年龄组人群腹泻,尤其是婴幼儿。已知的菌株可分为5大组,具有不同的致病毒性和发病机制:a、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 coli,EPEC);b、产毒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 coli,ETEC);c、侵袭性大肠杆菌(enteroinvasive E coli,EIEC);d、 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fic E coli,EHEC);e 、粘附-集聚性大肠杆菌(enteroadherent-aggregative E coli)。
B、弯曲菌属(Campylobacter):是近20余年来才认识到的引起肠炎的重要病原茵。 95%~99%弯曲菌肠炎是由胎儿弯曲菌空肠亚种所引起,其发病率仅次于志贺氏菌痢,占肠道细菌感染的第2位。
C、耶尔森菌属(Yersinia):亦为近年来认识到的较常引起肠炎的病菌,我国福州、贵阳等地均有报道。主要是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Yenterocolitica)。
D、其他细菌和真菌:鼠伤寒杆菌、变形杆菌,枸椽酸杆菌或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 等有时引起腹泻,尤其是新生儿较易发病。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可诱发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 defficile)、变形杆菌和绿脓杆菌等肠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使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亦易发生白色念珠菌或其他条件致病菌肠炎。 ③寄生虫 梨形鞭毛虫(Giardia lamblia)或结肠小袋虫(Baiantidium coli)可引起急性或慢性肠炎。蠕虫感染偶可发生腹泻。 2.肠道外感染 发热及病原体的毒素作用可使消化功能紊乱,故患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肾盂肾炎、皮肤感染等,或急性传染病时可伴有腹泻。有时肠道外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可同时感染肠道。
(三)非感染因素
1.饮食因素
2.气候因素
(四)临床表现
不同病因引起的腹泻常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但各有特点。
1.轮状病毒肠炎 轮状病毒是秋、冬季小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本病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4岁者少见。男多于女。潜伏期为1~3天。起病急,常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一般无明显中毒症状。患儿在病初即发生呕吐,常先于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多数每日在10次以内,亦可达数十次,量多,黄或淡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腥臭味。常出现脱水和酸中毒症状。本病为自限性疾病,数日后呕吐渐停,腹泻减轻,不喂乳类的患儿恢复更快。病程约3~8天,少数较长。大便镜检偶有少量白细胞。感染后1~3天大便中即有大量病毒排出,最长可达6天。血清抗体一般在感染后3周上升。 |
|
我要投稿 新闻来源: 编辑: 作者: |
|
相关新闻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