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长发育及其障碍
生长一般是指小儿整体和各器官的长大,可测出其量的增加;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为质的改变。两者紧密相关,不能截然分开。
一、生长发育规律
(一)生长发育规律
1.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2.各系统器官的发育不平衡
3.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生长发育通常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4.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二)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1.遗传
小儿生长发育的特征、潜力、趋向、限度等都受父母双方遗传因素的影响。种族、家族的遗传信息影响深远。
2.性别
男女孩生长发育各有特点,一般女孩平均身高(长)、体重较同年龄男孩为小。
3.内分泌
生长发育主要是由各种激素调控,其中以生长激素、甲状腺素和性激素尤为重要。
4.孕母情况
5.营养
充足和调配合理的营养是小儿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是保证小儿健康生长极为重要的因素。年龄越小受营养的影响越大。
6.生活环境
7.疾病
二、体格生长
(一)体格生长指标
1.体重
为各器官、骨骼、肌肉、脂肪等组织及体液的总量,代表体格生长。
小儿时期体重增长速度有2个高峰,第1个高峰在第1年上半年,第2个高峰在青春期。
1~ 6月: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0.7 (kg)
7 ~12月:体重(kg)= 出生体重(kg)+6×0.7(kg)+(月龄一6)×0.25(kg)
2岁~12岁:体重(kg)=(年龄-2)×2(kg)+12(kg,2岁时体重)= 年龄×2(kg)+8(kg)
2.身长(高)
身长(高)指从头顶到足底的长度。3岁以下卧位测量身长,3岁以后站位测量身高。2~12岁身高粗略估计为:身高(cm)=年龄×7 +70(cm)。
出生时上部量大于下部量,中点在脐上,随着下肢骨增长,中点下移,2岁时在脐下,6岁时在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之间,12岁时恰位于耻骨联合上缘,此时上部量与下部量相等。
3.坐高
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称坐高,代表头长加脊柱长。
4.头围
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为头围,与脑的发育密切相关。头围测量在2岁前最有价值。
5.胸围
沿乳头下缘平绕胸一周的长度为胸围。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第一年末,头、胸围相等,以后则胸围超过头围。1岁至青春前期胸围超过头围的厘米数约等于小儿岁数减1。
6.腹围
平脐(小婴儿以剑突与脐之间的中点)水平绕腹一周长度为腹围。
7.上臂围
沿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平绕上臂一周长度为上臂围, 1~7岁上臂围超过13.5cm为营养良好。
(二)骨骼
1.头颅骨发育
前囱对边中点连线长度在出生时约1.5~2.0 cm,后随颅骨发育而增大,6个月后逐渐骨化而变小,约在1~1.5岁时闭合。
2.脊柱的发育
新生儿时脊柱仅轻微后凸,当3个月抬头时出现颈椎前凸,此为脊柱第1个弯曲;6个月会坐时出现胸椎后凸,为脊柱第2个弯曲;1岁后能行走时出现腰椎前凸,为第3个脊柱弯曲。
3.长骨骨化中心的发育
干骺端骨化中心出现时间、形态变化、数目多少和干骺端融合时间,可判断骨骼发育情况。一般摄左手X线片,了解其腕骨、掌骨、指骨的发育,婴儿早期也摄膝部及踝部片,以了解小腿骨骼骨化中心情况。出生时足踝部已有跟骨、距骨和骰骨的骨化中心。新生儿期已出现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的骨化中心。腕部于出生时无骨化中心。其出生后的出现次序为:头状骨(3个月左右);下桡骨骺(约1岁);三角骨(2~2.5岁);月骨(3岁左右);大、小多角骨(3.5~5岁);舟骨(5~6岁) ;、下尺骨骺(6~7岁); 豆状骨(9~10岁)。10岁时出全,共10个,故1~9岁腕部骨化中心的数目约为其岁数加1。
(三)牙齿发育
一生有两副牙齿,即乳牙(共20个)和恒牙(共32个)。新生儿时无牙,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尚未出牙可视为异常。出牙顺序依次为下中切牙,上中切牙,上侧切牙,下侧切牙,下第一磨牙,上第一磨牙,下尖牙,上尖牙,上第二磨牙,下第二磨牙,最晚2.5岁出齐。2岁以内乳牙的数目约为月龄减4~6,但乳牙的萌出时间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6岁左右开始出第一颗恒牙即第一磨牙,长在第二乳磨牙之后。7~8岁开始乳牙按萌出先后逐个脱落代之以恒牙,其中第一、二双尖牙,代替第一、二乳磨牙。12岁左右出第二磨牙,18岁以后出现第三磨牙(智齿),但也有终身不出此牙者,一般20~30岁时出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