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由社会工作者认定为服务对象的人来说,没有主动求助或者说没有求助动机并不等于他们就不需要服务、不想得到服务。
面对此类服务对象时,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和任务是,消除他们对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不信任甚至怀疑,引导他们接受服务。
例如:某流浪儿童救助和保护中心的社会工作者从保护儿童生存权、受教育权、参与权和发展权出发,设立了接头巡回流动救助车,随时发现有需要救助的流浪儿童,向他们介绍宣传中心的服务,引导流浪儿童使用中心的服务,使他们能够享受教育和发展性的培训。中心的很多儿童就是社会工作者通过外展服务,主动接触而成为中心的服务对象的。
(二)接案阶段的主要任务
⒉认定服务对象的类型
根据上述服务对象的来源,可以将其按寻求服务时的意愿分为两种类型,即:自愿和非自愿接受服务的服务对象。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其心理和表现出的行为特点也不同,应对方法也不同。具体方法如下:
⑴“自愿性服务对象”
是指:认识到需要协助而自己主动求助的、以及由他人介绍而接触社会服务机构并愿意成为其服务对象的人。
这类“自愿性服务对象”求助动机强,比较容易建立与之建立关系,机构的服务与他们的需要也会比较吻合。
⑵非自愿性服务对象
指:那些由政府、法院或其他有权力的部门或个人(包括父母、老师等)将需要协助的对象转介给社会工作的服务机构、以协助其解决问题的服务对象,他们是被动接受服务的人。
这种特性使得他们在接受服务时通常会存在或表现某些抗拒情绪和行为。
这种服务对象虽然是被动接受服务的人,但如果他们拒绝服务则可能会有不良后果。社会工作者要识别哪些人或者哪些群体是高危人群,主动劝说他们接受服务。
在社会工作的助人活动中,与这类服务对象的专业关系通常不易建立,需要进行相当细致的工作,同时需要非常娴熟的工作技巧。
例如,流浪儿童并不是依法必须接受服务的人,但由于决绝接受服务,他们中的有些人在街头受社会不良分子的欺侮、教唆、控制、威逼做坏事。
(二)接案阶段的主要任务
⒊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过程
为了准备接案,社会工作者除了需要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类型外,还要了解他们的求助过程。前来社会工作机构求助的服务对象通常带有不同的问题和不同层次的需求。
一般来说,大多数服务对象来求助是在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不果后所作的最后选择。
例如,研究显示,城市因下岗失业而陷入贫困境况的家庭和个人,当他们因孩子上学、家人生病而需要帮助时,通常首先是向家人和朋友等非正式助人网络求助,申请低保是最后才采取的行动。
⒋使“潜在服务对象”成为“现有服务对象”
(1)现有服务对象是指:
当服务对象前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求助,并已经使用社会工作者所提供的资源或正在接受社会工作者协助的服务对象。
潜在服务对象是指:
那些尚未使用或接受社会工作协助和社会工作资源帮助、但未来可能需要服务资源和协助的服务对象,或者当服务对象并没有求助,但可能需要协助,或者是虽然没有求助但已妨碍他人或其它系统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时,他即成为“潜在的服务对象”。
工作者的任务是不仅要与“现有服务对象”建立关系,同时还要联系潜在的服务对象,使其了解接受社会工作服务对他们的意义,促使“潜在服务对象”也成为“现有服务对象”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