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牙尖交错位;后退接触位;下颌姿势位
4.牙尖保护牙合;组牙功能牙合
5.横牙合曲线;下颌纵牙合曲线
6.上颌乳尖牙;下颌乳尖牙
7.齐平末端
8.1mm;1~3mm
9.近颊尖;颊面沟;近颊尖;上颌第一磨牙;第二前磨牙
10.1~3
11.鼻翼中点;耳屏中点
12.牙合平面;眶耳平面
13.发际;眉间点;眉间点;鼻底;鼻底;颏点
二、判断题(正确者划"√",错误者划"×"并改正):
1.舌改为颊
2.√
3.颊面沟的远中改为近中
4.无改为有
5.有改为无
6.√
7.√
三、多选题
1.C 2.C 3.A 4.ABCD 5.AC 6.BDE 7.CE 8.ABCDE 9.AB 10.ABC 11.AB 12.ABCDE
13.ABCDE 14.ABCDE 15.ABCD 16.ABCDE 17.E 18.ABC
四、名词解释:
1.是指牙尖交错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垂直距离。对于前牙,它是指上切牙切缘与下切牙切缘之间的垂直距离,正常时为2~4mm;对于后牙,它是指上后牙颊尖顶与下后牙颊尖顶之间的垂直距离。
2.是指牙尖交错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水平距离。对于前牙,它是指上切牙切缘与下切牙切缘之间的水平距离,正常约为2~4mm;对于后牙,它是指上后牙颊尖盖至下后牙颊尖的颊侧,两颊尖之间的水平距离。
3.是指上、下颌牙牙尖交错,达到最广泛、最密切接触时的一种咬合关系。
4.牙尖交错牙合时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的位置。
5.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还可以向后下移动约1mm左右,此时,后牙牙尖斜面部分接触,前牙不接触,髁状突位于颞下颌关节窝的最后位置,从该位置开始,下颌可以作侧向运动,下颌的这个位置称为后退接触位,是下颌的生理性最后位。
6.当人直立或端坐,两眼平视前方,不咀嚼、不吞咽、不说话,下颌处于休息状态,上下牙不接触,下颌所处的位置称为下颌姿势位。
7.下颌姿势位时,上下牙均无接触,前端大而后端小,称之为息止牙合间隙,上下切牙之间约为1~3mm.
8.4岁以前,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彼此相齐,成一垂直平面,称为齐平末端。
9.4~6岁期间,随着颌骨的长大,牙排逐渐不紧密,切牙区出现间隙,其中上颌乳尖牙近中和下颌乳尖牙远中的间隙称为灵长间隙。
10.牙尖交错牙合时,下前牙咬在上前牙之前,覆盖为负值,称之为反牙合。
11.牙尖交错牙合时,上下牙列部分前牙甚至前磨牙均不接触,上下切缘之间在垂直方向有空隙,称之为开牙合。
12.牙尖交错牙合时,上切牙盖在下切牙的切2/3以上,称之为深覆牙合。
13.牙尖交错牙合时,下切牙咬在上切牙的切2/3以上而且上切牙向唇侧倾斜程度较大。
14.从形态学的角度,牙尖交错牙合异常统称错牙合。
五、简述题:
(一)答:牙尖交错牙合正常时,上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着下颌尖牙的远唇斜面及唇侧远中缘,下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着上颌尖牙的舌斜面及舌侧近中缘;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对着下颌第一磨牙的颊面沟,下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对着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之间的牙合楔状隙。
(二)答:临床上常根据下切牙被上切牙盖住的程度,将覆牙合分为三种类型:上切牙盖在下切牙的切1/3之内,为浅覆牙合,切1/3与2/3之间为中覆牙合,切2/3以上的为深覆牙合。临床上常根据下切牙咬合在上切牙舌侧的具体部位,将覆盖分为三种类型:下切牙咬在上切牙的切1/3之内,为浅覆盖,1/3与2/3之间者为中覆盖,2/3以上的为深覆盖。
(三)答:上下颌第一磨牙在建牙合初期阶段为偏远中关系,但由于下颌乳切牙、乳尖牙的近远中总宽度小于下颌恒切牙、尖牙的近远中总宽度,而差数较上颌乳切牙、乳尖牙与恒切牙、尖牙的差数为小。下颌乳磨牙的近远中总宽度大于下颌前磨牙的近远中总宽度,而其差数比上颌乳磨牙与上颌前磨牙的差为大。因此,在替牙期间,下颌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的距离较上颌第一磨牙者为多。这样,便能使上、下颌第一磨牙的偏远中关系调整为中性牙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