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育研究假设的三种形式,并说明其条件。(待补)
论述
一、关于教育和经济关系的一道看数据说明题。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生产技术;3.教育直接生产科学技术;4.教育通过人文环境的创设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础;5.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拉动内需。
(二)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学校的结构;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改革;4.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
(三)人力资本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舒尔茨为代表。认为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活动,也是一种投资活动。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一种可以带来丰厚利润的生产性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卫生保健等多种形式,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教育水平愈高,其工资收入愈高;对社会而言,教育为社会培养人才,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筛选假设理论。针对人力资本论,伯格、斯蒂格利茨等人提出了筛选假设理论。认为教育并不提高人的能力,只是一个筛子,是用来区别不同人的能力的手段,把教育的作用归于其筛选的功能。筛选假设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表示个人能力的工具,它揭示了内涵于人的未来的生产特征,表明了一个人固有的生产力,从而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力的求职者提供依据,起到筛选作用。
(五)劳动力市场理论20世纪70年代皮奥雷、多林格、戈登等人提出了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是由两个不同部分组成的,即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工作具有工资高、工作条件好、职业有保障、权利平等,有晋升机会等特点;次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工作则往往工资低、待遇差、要求苛刻、晋升机会少。两个市场之间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它们之间的人员很少相互流动。因此,教育与个人收入之间的连接关系和个人的生产力本身并不相关。一个人的工资水平主要取决于他在哪一个劳动力市场工作,教育只是决定一个人在哪一个劳动力市场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从教育目标和改革措施上比较分析中国洋务教育和日本维新的教育改革。
1.中国的洋务教育是由于清政府在开展洋务运动过程中,急需要大量洋务人才,尤其是外事翻译人员,因此,为了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翻译,清政府开设洋务学堂。从根本上说,洋务教育的开始是为洋务运动服务,并成为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洋务运动从根本上说是清政府为了保全自己的封建统治而采取的一些改革措施,并非革命措施,因此,从教育目标来看,洋务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清政府需要的统治人才,是培养封建制度的庇护者。
而日本明治维新从根本上废除封建教育体制,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新体制,因此,其维新教育革命是为了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新体制培养治理国家的人才,这与中国的洋务教育培养人才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2. 日本的明治维新教育主要采取了:(1)1871年明治政府在中央设立支部省,主管全国的文化事业,并兼管宗教事务。(2)1872年颁布《学制令》,这是日本近代教育史上的第一个新学制,主要的改革措施有:1)废除封建教育体制,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新体制(效法法国建立大学院和大学区);2)普及初等义务教育;3)聘请西方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教师来日工作,并且派遣大量的留学生出国深造;4)大力发展示范教育,培养师资(1872年建立日本第一所师范学校,1874年在东京建立了女子师范学校;1875年又在地方建立师范养成所培养小学教师);5)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6)大力发展高等教育(1877年建成东京大学);在确立教育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的学校教育体制。(3)规定全国实行中央集权式的大学区制。全国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一所大学;每个大学区又分32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设一所中学;中学区又分为210所小学区,每个学区设一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