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联系导师差别就比较大了。考研考前联系导师基本没有多大用处(除非有非一般的关系和后门)。一般导师要求你过线之后再联系他,有些学校为保证公平,要求学生在入学学习一年之后再进行学生和导师的双向选择,跟本科做毕设一样。 但考博来说基本都要求提前联系,甚至在招生简章出来之前就该联系。不光是为了表明你想读他的博士,也是为了了解该导师今年是否招生,招几个等关键信息。如果不提前打招呼就直接报考,即便最后上线也很有可能被刷。 录取准则 考研最终成绩包括:初试总分+复试总分。各个学校会按照各自的计算公式最终得出总分,然后按照分数从高往低排序,择优录取。 考博相对就难说了,毕竟现在的博导自主权很大。前几年出了个甘德怀事件,只是冰山一角,真正未曝光的黑幕有多少呢?所以我觉得考生除了自己把握能把握的部分,比如初试部分。还要尽量考察报考学校和导师的公平透明程度。一般来说,越好的学校公平程度越高,比如CAS,ZJU这些。所以除了保送之外,自己考外校的考生很少有人选择考和本校同一档次的,甚至更差的学校。基本都是人往高处走,也是一部分出于公平的原因。 收费 研究生收费已经喊了几年了,去年终于有了动静。15所比较好的学校,率先进行收费改革。取消了大部分院校仍在采用的公费+自费原则。当然这15所学校各自的政策还是不太相同的。有的通过学业奖学金抵消学费的做法,不出现现金流。也就是只要学生按规定,不挂科,不违纪,基本可以不用自己掏钱,还有得助学金等机会。有的学校干脆自担学费,省去了一出一进(不过退学要补足学费的钱)。所以在报考的时候看清楚,自己要考的学校收费政策是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