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析]20世纪50年代_0世纪80年代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这时期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他们提出了各自有代表性的学习理论,开始形成了完整的现代教育心理学体系。
3.[解析]“社会契约方法定向”属于后习俗阶段的第五期。
5.[解析]原级强化是利用原始的强化物(即本身所具有强化作用的刺激,如饮食等)进行的强化。如教学中采用的各种物质奖励等。
6.[解析]教育目标的心理功能主要有:启动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聚合功能。
7.[解析]言语联想是指言语的连锁行为。言语联想需要以动作连锁为基础,特别是当口读或书写时,而字词于声义的连锁便是典型的言语联想学习。
9.[解析]在认知变化的过程中,同化说明成长,是一种量的变化,而顺化说明发展,是一种质的变化。
11.[解析]陈述性组织者,指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的,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的组织者。
12.[解析]根据前后学习的难度差异,可以把迁移分为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两类。难易不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叫垂直迁移。难易相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水平迁移。
15.[解析]自我意识是对自己的外在和内在的自我评估或衡量。换句话说,是个人对自己生理和心理各方面的认识和评价,是涉及自己的认识。
16.[解析]智商<25的是深度智能不足儿童,智商在25~39之间的是重度智能不足儿童,智商在40~54的是中度智能不足儿童,智商在55—69之间的是轻度智能不足儿童。
17.[解析]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这两种认知风格,与学习有密切关系。一般说来,场依存性者时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更感兴趣;而场独立性者在数学与自然科学方面更擅长。
19.[解析]布鲁姆把评定分为三类:配置性评定、形成性评定、总结性评定。其中,配置性评定是在学期开始时或开始前施行,形成性评定是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进行的,总结性评定一般在学期末进行。
20.[解析]A项是由于教师的心理作用而导致对学生学习夸大的评定;B项是教师自觉地避免对学生学习进行极端的评定,从而使评分有接近中点的倾向;D项是教师对和自己倾向相反的学生学习给予较低评价的一种误差。
二、填空题
21.(P12-16)观察法 调查法 临床个案法
22.(P60)以人为中心的发展
23.(P172-175)代表性学习 概念学习 命题学习
24.(P122)学习者 刺激情境 反应
25.(P433)分析教学对象 制定教学目标 选用教学方法
26.(P26)散聚的班集体 离散的班集体
三、名词解释题
27.(P28)非正式学生群体:即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
28.(P87)发展:是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
29.(P255)认知结构:广义的认知结构指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的认知结构指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30.(P292-293)高原现象: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一般在练习的中期,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就是练习曲线上的所谓“高原期”。练习成绩发生的停滞现象就是“高原现象”。
31.(P473-474)测验:是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程序对学生某一方面的学习行为进行测量。
四、简答题
32.(P46-51)合格教师的心理品质:
(1)忠诚教育事业,稳定的专业气质。
(2)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师生和同事关系。
(3)要有耐心和信心。
(4)乐观、活泼的性格。
(5)公正不自私。
优秀教师的心理品质:
(1)利用优生的优点和一般学牛的“闪光点”激发学毕。
(2)愿意花时间去理解作为人的学生。
(3)较强的组织能力。
(4)幽默。
(5)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件好事。
(6)对所教学科充满热情。
(7)公正。
(8)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负责任的。
(9)用可被理解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33.(P76)以研究行为目标著名的美国学者马杰在其1962年出版的《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中提出,一个学习目标应包括三个基本要求;这些要求的实现应能达到可操作、无歧义、术语化的标准:
(1)说明具体的行为,以便教师能观察学生,了解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例如:“能列举××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