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这一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地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上,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把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混为一谈。同时,还要看到各年龄阶段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认为地截然分开,要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工作。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个体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存在关键期,为了有效地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教育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这一规律要求教育工作不仅要认识学生发展的共同特征,还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积极因素,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这一规律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对全体学生,特别是存在身心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心;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从而获得身心协调、统一的发展。 5.(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是: A.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B.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C.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2)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A.注意人才以下的这样几个方面: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 B.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6. (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 ①所教学科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 ②广博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①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②观察儿童能力和教研能力 ③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④教育机智 (3)职业道德素养 ①忠诚教育事业 ②热爱学生 ③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7.(1)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化。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 (3)强调评价标准与内容的多元化,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4)强调质性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5)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8.自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运动中,各种各样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出现,其中有一些带来了教学实践的显著变化,并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发现学习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教学方法。布鲁纳是结构主义课程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学生在课程中应当学习的是基本结构,也就是每门学科最具有根本性的理论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等。而基本结构是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的讲授学习的,要通过学生的发现学习去构造。 发现法的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 (2)探究一研讨法 探究一研讨法与发现法有密切联系,在实质上也基本一致。这种方法在一些发达国家被普遍应用。 探究研讨法没有十分严格的程序,但十分注重利用发展心理学所提供的关于儿童不同认识阶段的特征,由此形成了一些十分突出的特点。 (3)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 这是前苏联教师沙塔洛夫在自己30年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创立的。所谓纲要信号图式 是一种由字母、单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图表,是教学辅助根据。它通过各种“信号”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把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表现出来。有时一张图表仅由几个信号组成,有时一张图表可以包括教科书中二三节甚至四五节课的内容。 (4)暗示教学法 这是保加利亚医学博士卢扎诺夫创立的教学方法。暗示教学法采取与传统教学法完全相反的做法,上课如同游戏、表演。暗示教学法的基本原理是:广泛利用环境的暗示信息,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与感情统一,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统一,尤其是调动和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愉快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