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师>经济学原理>正文
从经济学原理看国企高管监管

www.zige365.com 2011-2-16 10:43:31 点击:发送给好友 和学友门交流一下 收藏到我的会员中心
国企高管监管难题涉及深层次的制度原因,既有行政行为方式与市场经济规则之间的冲突,也有公共权力(资源)与私利动机(冲动)之间的矛盾。

  如何破解国企高管的监管难题,需要从完善制度建设、促进信息公开以及提高管理者自身素质等方面提供配套改革。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

  制度设计:让国企高管转变角色

  记者:当前,国企高管的收入、职务消费、决策及腐败等问题,使其逐渐成为“敏感群体”之一。

  任建民:是的,这些现象至少说明两个方面的制度漏洞:一是监管不力,当私利动机泛滥并最终屏蔽职业操守时,高管们有机会以较低的风险从职务活动中牟取私利;二是产权不清,国有资产所有权归属于抽象政府组织,委托人虚置而代理人必然日渐强势,最终导致“内部人控制”。

  可以说,现代企业制度天然地伴随着股东对企业管理者的监督问题,但这并不是说代理机制的监管难题注定一成不变。相比之下,私有企业的管理者很少涉及渎职或腐败,他们整体的较高收入水平也不会引起社会普遍反感,这种区别正是我们分析并解决国企高管监管困局的切入点。

  记者:您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任建民:解决这个问题的根子在于建立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并且在此基础上健全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其中,对国企的产权归属与产权结构的明确是基础条件。也就是说,国企首先要把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企业而不再是政府部门的延伸,而国企高管也应还原为真正的企业家,而不是官员。

  行政部门的绩效考核与组织部门的干部管理方式将行政管理方式注入到国企之中,现代公司组织的制度优势被抵消殆尽,“内部人控制”不可避免。如何将国企高管从领导变成职业化的管理者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记者:目前对国企高管的监管,更多的来自于外部约束,“管得住的人不知情,知情的人管不住”,您认为企业内部的制度约束重点在哪里?

  任建民:我认为,重点在于规范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也就是说,在刚才提到的产权制度平台基础上,逐步确立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法人治理结构。

  公司法规定法人治理结构至少包括股东(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四个组成部分,广义的公司治理还要包括如员工、客户以及公众等利益相关者。法人治理结构是从法的形式确立企业组织的基本精神与基础规则,进而实现职责明确、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目的,克服代理机制相伴而来的“内部人控制”风险。

  此外,改革之前的党委书记、厂长、工会主席变成了改革后的董事长、总经理、监事会主席。而在国企中,监事会与董事会都由政府统一委派,而经理任命也由组织部门审核。这样原本独立的三个基本结构又被无形中合而为一,法人治理结构预设的制衡格局往往演变为内部控制格局。

  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多元化是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非国有经济成份介入会将市场规则与“经济人”理性引入国企,逐渐克服企业管理行政化、官僚化的倾向。

  记者:在这一过程中,国企高管应该实现由“官员企业家”到“市场企业家”的转变?

  任建民:解决国企高管角色定位问题,就是要改变对国企高管的管理体制,要去掉“官本位”,使经营者从干部系列中彻底分离出来,取消企业经营者的行政级别,实行“企业家非官员化”、“企业家市场化和职业化”,把经营者推向市场,建立市场化的报酬体系。

  信息对称:激励与监管的平衡术

  记者:目前存在这样一种观点,如果一味对国企高管施压,简单地限制、禁止其某些行为,一方面会增加监管成本,从长期来看也未必最有利于国企发展。您怎么看?

  任建民:现实中的确存在这样的“两难”,理想的“委托—代理”结构必须能够对代理人提供有效激励。但放眼世界,不管是英美公司个人主义传统下的“股东治理”还是日本和欧洲大陆公司集体主义传统下的“共同治理”,都不可避免地面临如何在监管与激励之间求得平衡的难题。而目前这一组矛盾在国有企业管理中显得更为重要。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我要投稿 新闻来源: 编辑: 作者:
相关新闻
教师节送礼之经济学原理
幸福经济学原理
詹国枢:卖钢琴的经济学原理
市场化与举国体制之辩_中国足球改革的经济学原理
杨百万的朴素经济学原理_价差与流动性相伴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