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一级建筑师网提醒参加2015年一级建筑师考试的学员请好好学习2015年一级建筑师场地与建筑设计复习重点:居住区道路与交通.
居住区道路与交通。
居住小区中宜适当控制汽车的通行。
一、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顺而不穿、通而不畅原则,功能多样化的原则,以及道路网络与住宅、公建、绿地、景观、停车设施和住宅内部空间结构整合化原则。
⑴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城市交通系统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应选择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
⑵小区内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道路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
⑶有利于居住区内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布置的多样化;
⑷当公共交通线路引入居住区级道路时,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⑸在地震烈度不低于6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
⑹满足居住区的日照通风和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
⑺城市旧城区改建,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各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
⑻应便于居民汽车的通行。
二、道路级别
居住区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宅间小路四级。
⑴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宜≥20m;
⑵小区路:路面宽6~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宜≥14m;无供热管线的宜≥1Om;
⑶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宜≥1Om;无供热管线的宜≥8m;
⑷宅间小路:路面宽宜≥2.5m;
各级道路担负着不同的作用,可采用不同构成形式、路幅和断面设计。
小区级道路的宽度考虑以非机动车与人行交通为主,不能引进公共电、汽车交通,一般也采用人车混行方式。所以,车行道的最小宽度为6m,如两侧各安排一条宽度为l.5m的人行路,总宽度为9m,即可满足一般功能需要。但与此同时,小区级道路往往又是市政管线埋设的通道,在无供热管线的居住区内,按六种基本管线的最小水平间距,它们在建筑线之间的最小极限宽度约为1Om。
三、道路纵坡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应符合下列规定:
⑴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
道路类别 |
最小纵坡 |
最大纵坡 |
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 |
机动车道 |
≥0.2% |
≤8%,坡长≤200mm |
≤5%,坡长≤600m |
非机动车道 |
≤3%,坡长≤50m |
≤2%,坡长≤1OOm |
步行道 |
≤8% |
≤4% |
⑵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四、山区与丘陵地区的道路设计
⑴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
⑵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
⑶主要道路宜平缓;
⑷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有关规定;
⑸居住区的一般道路应满足自行车行驶要求,山区与丘陵地区自行车行驶坡度宜<3%,坡度达到3%时连续行驶距离应<50m。
五、其他规定
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⑴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应≥150m。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 m时,应设≥4×4m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⑵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宜≥75°;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⑶进入组团的道路,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
⑷在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宜≤120m,尽端应设≥12×12m的回车场地;用地有条件时,最好按不同的回车方式安排相应规模的回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