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现状因素进行保留和再造后,我们将整个植物园分为入口服务区、专类园区、展览展示区、湖区、生态保育区、科研区、生产区六大功能分区。
3.1入口服务区:
考虑到周边关系和日后交通需要,我们在园区北侧、西侧共设置三个入口,北侧的为主入口,入口附近均设有停车场。
服务区位于入口处,与入口建筑结合,并在湖边及河边设有服务中心和管理区,为游客提供导游、宣传咨询、医疗等功能。
主入口位于公园中轴线上,是一个与场地和植物自然结合的生态建筑,整个建筑嵌入地形内,屋顶被草地覆盖,向两侧倾斜到地平线,像一座小山。入口广场与建筑相协调,特殊的铺装使其在雨后地面形成“叶子”形状,宁波植物园的标示位于入口水池边,告知人们植物园的位置。
3.2专类园的设计
根据宁波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植物特点,植物系统进化采取克朗奎斯特分类系统, 双子叶植物按木兰亚纲、石竹亚纲、金缕梅亚纲、五桠果亚纲、蔷薇亚纲和菊亚纲排序, 单子叶植物按泽泻亚纲、棕榈亚纲、鸭跖草亚纲、百合亚纲排序。筛选其中观赏性高并能适合宁波露地生长的植物形成宁波植物园的专类园。最终规划出包括传统的分类园、竹园、蔷薇园、岩石园、木兰山茶园、自然演替园、作物园等十个花园,同时添加了浮动体验花园、儿童园、墙园、基质花园、芳香多感园、采摘园、树木认领园等10个互动体验专类园。大部分花园除了满足游人的观赏、植物认知外,设置了很多活动项目,强调了市民的参与性,其中如家庭园艺园或植物认领区,还通过租赁、认领等形式,使市民本身与植物园能够产生联系,试图借此来获取对彼此的归属感。
3.2.1儿童园
根据地形,儿童园西高东低,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求,用植物、墙体和地形来划分空间,并把植物修剪成孩子们喜欢的形象,在活动区域设置带洞的墙体以丰富的游戏设施、植物盒子以及栽植区,充分释放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动手能力。让孩子们在玩耍游乐的同时,能够了解植物。
3.2.2芳香多感园
利用植物的不同质感,香气,色相以及声音等,来为人们创造一个植物体验区。园内组团式种植各种芳香植物,形成不同的芳香区;茂密的竹林,曲折的道路,让人们在其中聆听叶子的声音;植物色彩的多样性,连同穿越园子的彩色飘带,创造多方位视觉体验;根据地形,设置无障碍通道,以及盲文等,通过触摸植物不同的质地,让特殊人群也能感受到植物的美好。
3.3展览展示区、湖区:
展区中规划了花卉展示地、家庭园艺展示园、现代艺术展示馆、大花乔木园(树木园)等,结合现有地形将东北部的两片水塘改造成园区最大的两片湖区,温室展区也位于湖区旁。
3.4生态保育区:
生态保育区位于地块南部的三角地块,由于良好的地理优势,我们将两侧河流的水体连同,形成湿地保育区,使得地块可以形成很好的植被保护培育的场所,尽量减少人为的干扰,只在部分地区架设木栈道及木平台,营造原生湿地生态氛围。这样可以通过湿地的多重生态功能以及栖息地功能,使得地块的水得到净化,生境得以丰富。
3.5科研区及生产区:
科研区位于地块南部底端,离入口较近,这是一块独立区域,在这里相关人员可以进行一定的植物育种及种质资源研究。生产区位于地块南部入口处,场地基质为大面积的果林,因此能将其进行保留整合,形成采摘园,丰收的季节,人们可以到园内采摘。
4、小结
随着更多的植物园项目的实施, 加上传统植物园更新需要,势必会带来新的对植物园建设的思考。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好的角度来诠释它,虽然我们的探索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比如方案的可实施性,以及植物的分类科学性,但是我们希望通过以上的方式来呼吁规划设计者,从人与自然双方面来考虑,让自然也能够参与享受到我们的设计。
注释:本设计方案获得2008年第十一届“森合杯”中日韩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提名奖,指导教师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王向荣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