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作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过渡节点,是实现资源、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载体,是推动生产要素高效整合的桥梁,是缓解城市压力的缓冲器,也是提高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水平的增长极。必须以集约化理念加快新一轮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集约化布局,追求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
城镇建设必须妥善处理好总体与局部、重点与一般的关系,既追求城镇发展的速度,又追求城镇发展的质量,才能使之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一要形成错落有致的城镇体系。县城、中心镇、一般镇和中心村作为县域城镇板块的四大组成部分,要合理确定规模和功能,形成三分之一人口进县城、三分之一人口在集镇、三分之一人口入住中心村的分工体系。百万人口左右的县份,可以推行1座县城、4-5个中心集镇、10个左右一般集镇、60个左右中心村的组织构架。就县城而言,它是一个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要按照30平方公里、30万人口左右的规模进行规划建设,以做大做强开发区加快发展工业,以建设商贸网络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以多元化投入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尽快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度聚集的场所。就中心集镇而言,要按照立足本镇、辐射周边的功能定位,发挥地域优势,选准发展方向,不断提升人气,尽快形成3万人口以上的规模。就一般集镇而言,人口规模应当在2万左右,服务区域主要在本镇范围之内,规划建设应当取“紧凑型”的模式,切忌搞“小而全”。就中心村而言,撤并整合分散的自然村落,主要通过发展农民公寓,集中配套道路、电力、自来水、通讯、燃气管道、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集中实施环境、治安等综合管理,吸引农民集中居住,在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的同时,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基础设施的高效配置。
二要编制科学高效的城镇规划。要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把握好规划区域内预期的人均生活水平,群众的知识结构水平,劳动力资源以及结构状况。在预见城镇经济社会发展走向的基础上,保持规划的发展“提前量”,使规划更好地促进城镇的发展繁荣,而不是脱离城镇发展的实际。要坚持凸现特色的原则,切忌“沿路建市、十里长街”的千人一面模式,把每个镇的区位特点、历史文化、人文景观有机地融入城镇规划蓝图,合理确定每一幢城镇建筑的内外形态和体量规模,并在适宜的地区设置纪念性建筑和标志性建筑,增强城镇规划的特色和底蕴。要坚持开放设计的原则,广泛聘请城镇规划经验丰富的单位、专家从事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专门的城镇规划专家评审小组,对规划成果进行技术把关,保证规划的质量。要坚持市民参与的原则,在规范形成的各个过程均吸收借鉴广大市民的意见,同时,认真抓好城镇规划的宣传,严格落实规划公示制度,保证规划的实施不因领导人变动而更改。
三要构建四通八达的城镇交通。发达的城镇交通可以将分散的城镇连成一体,更有利于集聚要素、整合资源,实现各类城镇的错位、协调发展。要加大对城镇交通的投入,力争每个镇都能建成一条以上的高规格主干道,加快县镇公路的扩容升级,尽快达到二级公路以上的标准,镇村公路的路网密集度要加强,进出通道要增加,不在路宽,而在路多。要重视内河航道的疏浚、维护,发展低成本、大容量的水上运输。要重视城镇高速信息通道的建设,加快电信光缆、有线电视光缆、宽带网络向集镇和中心村的延伸覆盖,让城乡居民共享现代信息文明。
集约化发展,加快生产要素的有序集聚
加快城镇建设的过程,就是将现有的资源重新整合,追求各种生产要素发挥最大价值的过程。
一是筹资渠道市场化。资金是欠发达地区城镇建设的首要“瓶颈”。要走市场化的路子,依靠社会力量,广开融资渠道。要善用民力。对城镇的公共设施,在统一规划和管理的前提下,可以采取政府、企业、和个人联办的办法,有些可以放开让个人去搞,并出台明确的优惠政策,让群众看到投资城镇建设的丰厚回报。要引进“外力”。像工业那样招商引资,重点围绕城镇整体改造、专业市场建设、公用设施和标志性建筑等,广泛吸引有实力的人士投资。建立城镇建设基金,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的投资方向,同时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适当回报机制,将基础设施建设与周边房地产捆绑式开发。要挖掘“地”力。要对规划好的城镇建设用地,进行有序投放、合理开发;对拟出让的土地,力争通过功能先建、环境先行的前期运作,真正把生地炒熟、闲地炒俏,实现城镇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增值,以有限的资源实现无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