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PⅢ发表后,很快又有5项大规模临床研究问世,即心脏保护研究(HPS)、老年高危患者普伐他汀前瞻性研究(PROSPER)、降血压和降脂预防心脏事件试验(ALLHAT-LLT)、英国-斯堪的那维亚心脏终点试验(ASCOT-LLA)和心肌梗死普伐他汀或阿托伐他汀评估试验22(PROVE IT-TIMI 22)。在上述研究中,针对高危患者以及低LDL-C水平患者的亚组分析结果,使得NCEP专家治疗小组重新考虑了ATPⅢ中推荐的治疗目标的合理性。
在HPS研究中,辛伐他汀40 mg治疗使患者全因病死率降低13%(P=0.0003),严重血管事件减少24%(P<0.0001)。亚组分析显示,在基线LDL-C ≥135 mg/dl或<115 mg/dl的亚组中,辛伐他汀均显著减少患者严重血管事件。对于治疗前LDL-C<100 mg/dl的患者,将LDL-C进一步降低30%,仍可使血管事件减少20%~30%。
在PROVE IT-TIMI 22试验中,与普伐他汀常规治疗将LDL-C降至95 mg/dl相比,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将LDL-C降至62 mg/dl,使事先定义的复合终点进一步降低16%(P<0.005)。
2004年发表的ATPⅢ补充说明(下简称“补充说明”)汲取了最新临床试验成果,将存在ACS、动脉粥样硬化合并糖尿病、代谢综合征、严重而难以控制的危险因素如吸烟等任一情况者定义为极高危患者,推荐更积极、选择性地将这些患者的LDL-C降至70 mg/dl以下。对于基线LDL-C水平<100 mg/dl的高危患者,也应将其降至<70 mg/dl(或降低30%~40%)。
如果高危患者同时合并高甘油三酯或低HDL-C血症,可将贝特或烟酸类药物与他汀类药物合用以获得全面调脂作用。对于高危或中高危患者,他汀治疗的强度应足以将LDL-C降低30%~40%。对于中高危患者(10年事件风险为10%~20%),推荐的LDL-C治疗目标为<130 mg/dl,但可以将LDL-C降至<100 mg/dl作为可选择的目标。由此可见,补充说明以新的临床试验结果为依据,体现了更积极的调脂策略。
2007年发表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在参考ATPⅢ及其补充说明的同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也提出了合理、符合国情的调脂方案。我国指南将极高危患者局限为ACS或心血管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推荐的LDL-C治疗目标为<80 mg/dl。
3 ATP指南不断发展的启示
NCEP ATP指南发展的核心是LDL-C治疗目标的不断降低。从最初的高危患者LDL-C目标值为130 mg/dl发展到目前极高危患者的目标值为70 mg/dl,充分体现了调脂治疗领域心血管循证医学的发展历程。但如何使循证医学的丰硕成果转化为临床疗效,并彰显积极的社会效益,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006年第二次中国临床血脂控制状况多中心协作研究显示,依据ATPⅢ补充说明确立的治疗目标,国内高危和极高危患者的LDL-C达标率分别为30.5%和22.3%。调查显示,危险程度越高的患者LDL-C达标率越低,表明目前临床实践与指南之间仍存在巨大鸿沟。
因此,比强调治疗达标更有意义的,是深刻理解、充分认识高胆固醇血症尤其是高LDL-C血症在心血管疾病发病中的核心地位,以及积极降低LDL-C带来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这种治疗理念不仅应牢固树立在临床医生心中,还需要得到广大患者甚至整个社会的重视和认可。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高危和极高危患者达标率,更重要的是可通过积极的一级预防措施,降低人群总胆固醇和LDL-C水平,通过从源头干预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