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德作为当今美国乃至世界上最杰出的图形设计师、思想家及设计教育家之一,其先导地位和作用是勿庸争辩的。兰德1929-1932年就学于纽约普拉特设计学院。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在视觉设计方面的建树和前卫精神对整个图形设计领域而言,影响巨大而深远。兰德穷其一生的追求,将20世纪上半叶由包豪斯倡导的现代艺术及设计理想和美学原则,切实应用到为商业服务的实用美术中来。兰德的设计实践领域极广,包括广告、杂志的艺术设计、书籍装帧及插图、字体设计、包装设计等。他曾在普拉特设计学院、库柏设计学院、耶鲁大学等著名院校任图形设计教授,多次获得各种由专业组织颁发的大奖,包括数枚"纽约艺术家协会"金奖。他还被授予英国"荣誉皇家设计师"头衔。他曾受聘为许多美国著名大公司的设计师或设计顾问,其中包括美国广播公司、IBM公司、西屋电器公司等。他为这些公司所设计的企业标志 ,已成了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
23、 贝聿铭(Pei Ieoh Ming ,1917-)
贝聿铭生于中国广州,1935年加入美国籍,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贝聿铭的作品没有华丽奇特的外表,他以构思严密、设计精心、手法完全著称于世。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他在设计中既引入了许多中华传统建筑的符号,又使用现代建筑的材料和结构。贝聿铭一生作品丰富,每每新作出世,总是能得众人的瞩目。代表作有波士顿基督教科学教会中心、康乃尔大学赫伯特约翰逊艺术博物馆、国家美术馆东馆、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国银行等。这些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的建筑作品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1988年设计的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的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他所获得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院金奖和1983年第五届普里茨克建筑奖,被世人美誉为现代主义的泰斗,为华人在现代设计界争得一席之地。
24、 盖里(Frank Gehry , 1947-)
盖里是解构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生于加拿大多伦多,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学士,哈佛大学城市规划硕士。1962年成立盖里建筑事务所,逐步在自己的建筑设计中溶入解构主义的哲学观点。他的代表作有巴黎的美国中心,瑞士巴塞尔的维斯塔公司总部,洛杉矶的迪斯尼音乐中心,巴塞罗那的奥林匹亚村,明尼苏达大学艺术博物馆等等。他1997年设计的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被称为"世界上最有意义、最美丽的博物馆"。盖里1989年获建筑界最高大奖--普利茨克建筑设计奖。
盖里的设计基本采用解构的方式,即把完整的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建筑整体破碎处理,然后重新组合,形成破碎的空间和形态。他认为基本部件本身就具表现的特征,完整性不在于建筑本身总体风格的统一,而在于部件充分的表达。他追求建筑的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并主张尽量缩小建筑与艺术之间的鸿沟。在他的设计中可见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杜尚的达达主义、马格利特的超现实主义等成份。
25、 索特萨斯 (Ettore Sottsass, 1917- )
索特萨斯出生于奥地利的一个建筑师之家。1935-1939年在都灵(Turin )接受建筑学教育.擅长建筑、室内、家具、展示与装饰等设计。1947年在米兰独立开设设计事务所。1958年起为奥利维蒂公司设计了大量的电动打字机、计算机及其他办公机器。从1960年代后期起,他的设计从严格的功能主义转变到了更为人性化和更加色彩斑烂的设计,并强调设计的环境效应。1980年代他和7位设计师在米兰组成"孟菲斯"设计师集团。"孟菲斯"反对一切固有观念,反对将生活铸成固定模式,开创了一种无视一切模式和突破所有清规戒律的开放性设计思想,随后"孟菲斯"迅速发展成为国际性设计集团。索特萨斯认为,设计就是设计一种生活方式,因而设计没有确定性,只有可能性。他认为设计不仅要按当代条件有效思考,还应采取某种不受时间限制的永久性方式。他反对一切唯功能论、包括包豪斯精神及形而上学的理性化、非个人化的设计教条。功能不是绝对的,而是有生命的发展的,它是产品与生活之间一种可能的关系。他力图通过产品的再设计,寻找通往个人自我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