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初斯卡莫齐(Scamozzi)的理想城市方案是个典型的代表。他所设想的理想城市,中心不是教堂而是市民集会的广场,东、西两侧是商业广场;南北是交易所和燃料广场,都处于显要的位置。平面呈多边形的城墙,则是防御的需要。图案式的规整布局,在面貌上不同于中古城市那种杂乱与拥挤。
如果说这种理想城市的观念,只不过反映了产业革命前,在那种生产力低下情况下人们的一些朦胧理想的话,那么19世纪后半期产业革命后,人们对“理想城市”的观念就发生了新的质变。18世纪中期起源于欧洲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大解放。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类史上空前的工业发展和城市人口增长。这些发展与原有城市结构的矛盾日益尖锐,出现了大量的城市丑陋化现象,使人们一时陷于束手无策的境地。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具有社会改革思想的先驱者提出了新的“理想城市”概念。他们的共同特点,几乎都是在揭露“城市问题”和批判旧城市结构的同时,提出建立新型城市的主张。这些主张的实质则是:“借助”农村的优点,整治城市的弊病。初期的“理想城市”方案确实具有很大的“空想”成份。例如欧文(Robert Owen)1825年在新拉纳克(NewLanark)实验的“新协合村”,就是“乌托邦”式的,所以很快就失败了。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以“平均、平等、自给自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改革,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不切实际的。直到19世纪末,英国人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理想城市”概念中某些积极因素,结合他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新概念。应该认为这是当时城市规划观念演变的高峰。
霍华德建议的“田园城市”(后来他又称之为“社会城市”),集合了城市和农村的优点,摒弃了它们各自的缺点,第一次打破了城市与农村在空间和形态上截然对立和分隔的旧观念,创造了一种城乡结合的新型城市。这种新城市,没有大工业和繁华喧闹的市区,人口规模不大,以低层低密度为特征,使人们接近大自然。20世纪初期,英国建设了两个样板田园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新城建设运动”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普遍“城郊化”,除了有当时各国的具体需要外,应该说,一定程度上都是这种“理想化”城市规划观念的影响或引伸。这种观念实质上反映了一种摒弃旧城市、大城市,崇尚自然,追求新的、理想城市结构模式的思潮。这种思潮一时甚为流行,且影响深远。包括我国1958年后一度出现的“不搞集中城市”和企图过早“消灭”城乡差别,以及片面抑制大城市经济发展等主张,也许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我们丝毫不能低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城市规划史上这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它把城市和农村结合起来研究,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城乡结合的结构模式。虽然它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但是它对人们的启示以及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城市发展实践的导引作用,却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