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重点放在“掌握”层次的知识和技能考核上
《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根据出版专业的工作特点和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在知识、能力方面的相应要求,对各个知识板块都很具体明确地划分了层次:要求“掌握”的知识是最重要的,考试的题量多,并有相当的知识深度;要求“熟悉”的知识是比较主要的,考试的题量和知识深度都适中;要求“了解”的知识是比较次要的,考试的题量少,知识深度也较浅。
分析历年的试卷可以看出,各门科目的试卷结构虽然每年略有微调,但保持基本稳定,与考试大纲的要求基本吻合。2007年试卷中,“掌握”层次的试题数量和分值又比往年略有提高,即:“掌握”层次的试题占全卷试题总量的60%左右,它们的分值则占总分的70%左右;“熟悉”层次的试题数量占25%左右,它们的分值则占20%左右;“了解”层次的试题数量占15%左右,它们的分值则占10%左右。
把重点放在“掌握”层次的知识和技能的考核上,看来是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的趋势之一。
二、各种岗位的考生有平等的得分机会
必须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的人员,主要是图书出版社、期刊出版单位、音像制品出版社、电子出版物出版社和互联网出版单位中从事编辑、校对和技术编辑工作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日常的工作岗位各有特点。一般地讲,与工作岗位直接密切相关的知识,属于考生的得分强项范围,他们考试时在这些方面较易得分;与工作岗位间接相关的知识,属于考生的得分可能范围,他们考试时在这些方面能够得分,但有一些程度不等的难度;而与工作岗位距离较远的知识,则属于考生的得分弱项范围,他们考试时要在这些方面得分,相对地较困难。这种岗位区别性在“理论与实务”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而在“基础知识”方面虽然也有但并不突出。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复合型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因此要求各类岗位的考生都能在掌握与本岗位直接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知道一些与其他岗位有关的知识,以利于在工作实践中更好地配合,与其他岗位工作人员同心协力地开拓创新。作为国家组织的统一考试,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必须保证对各种岗位的考生都是公平的,要让各类岗位的考生都有平等的得分概率。为此,考试办公室组织专门人员,根据人事部考试中心对职业资格考试的有关规定,在充分考虑各种岗位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特点和知识结构状况的基础上,拟订各门科目的试卷结构模型,对各个知识块应占比例作出规定。
以中级“理论与实务”为例。对于各类编辑人员来说,“出版物选题策划”和“图书编辑”中的大部分内容是具有共同性的,仅“编辑加工”较有利于图书和期刊的文字编辑得分,“重印与再版”较有利于图书编辑得分;美术编辑、期刊编辑、音像编辑、电子出版物编辑和互联网出版物编辑在“图书编辑”部分较难得到的分数,在“书刊整体设计、期刊出版、音像制品出版、电子出版物出版、互联网出版”等部分中均相应地可得到补偿;文字编辑则在“校对”部分还有较易得分之处。此外,对于各类编辑人员来说,“出版物的成本与定价”部分虽然得分难度较高,但也可得到一些分。技术编辑的得分点,主要在“书刊印制”与“整体设计”的“版式设计”以及“出版物的成本与定价”部分。校对人员的得分处,主要在“书刊校对业务”的部分,在“编辑加工”方面也可得分。在拟定试卷结构模型时,专家们通过测算,对各个知识块的分值及其在总分中占的比例作了精心分配,使各类编辑人员、技术编辑人员和校对人员的得分强项总分值在试卷中占的比例都大致相等。
这样的试卷结构安排,对于各类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说是比较公正的,所以看来今后还将延续。
三、出版专业特色题的设置体现通用性
历年的试卷中都设置了模拟审稿题、模拟编辑加工题和模拟校对题,要求考生对短文做出妥善处理,使之符合出版的要求。这些题型与出版专业的工作特点密切结合,可以说是出版专业特色题。要正确解答这些题目,除了需要运用出版专业特有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之外,还涉及对题目本身所含知识内容的正确理解。因此,如果这些题目中出现了较专深的某个专业学科的内容,那么,该专业毕业的考生显然在答题时会占有很大优势,而这对其他考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为了让专业学科背景各不相同的考生在理解短文所涉内容方面处于同等地位,体现出考试对各类考生的公平性,就需要选择合适的知识内容,使出版专业特色题具有通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