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羧酸循环障碍
低血糖
低血糖:持续的低血糖,可导致脂肪大量动员,经β-氧化而产生的乙酰辅酶A经缩合成大量酮体
1.瘤胃代谢紊乱
瘤胃内纤毛虫活性降低分解发酵作用降低生成丙酸减少,而乙酸、丁酸生成增多(可占80%,正常各占50%)丙酸供给不能满足所需,挥发性脂肪酸比例改变
在正常情况下,丙酸是反刍动物体内糖的主要来源(50%),其次还有乳酸、甘油和生糖氨基酸
2.体内葡萄糖消耗量过大:高产泌乳
据统计,27公斤乳中含1225克乳糖
一个乳糖需两个单糖合成
如果日产34公斤乳,则几乎把体内所有的乳糖全部消耗掉。
乳牛产后40天内可达到泌乳高峰
高峰期出现越快,产乳越多,越易患酮病。
三羧酸循环障碍
乙酰辅酶A氧化需要草酰乙酸,如果草酰乙酸缺乏,则乙酰辅酶A积聚酮体
酮体对机体的危害
酮体本身毒性很小
但高浓度的酮体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
β-羟丁酸、乙酰乙酸是酸,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
血糖含量下降,脑组织能量供应障碍,可使牛产生神经症状:嗜睡或兴奋。
酮体可利尿,所以临床上表现脱水
由于脱水而表现迅速消瘦甚至拒食,使疾病迅速恶化,而粪便常常干燥
临床症状
高产奶牛分娩一个半月之内,3胎以上牛多发
消瘦
多尿。尿落地多泡沫。
产乳量迅速下降,乳脂含量增高,乳汁易形成泡沫,类似初乳。
表现神经症状
初期可见兴奋不安、磨牙、肌肉抽搐、感觉过敏;转为抑制时表现精神沉郁,对刺激缺乏反应,多数牛出现嗜睡,无目的徘徊,或原地踏步,视觉障碍
呼出气、尿液、挤乳时可闻到酮味或大蒜味
血糖含量下降
一般下降到30-40mg/100ml(正常70-80mg/100ml)
血酮、尿酮、乳酮含量升高
为30mg/100ml,正常0-7mg/100ml
亚临床酮病生产中常见
症状不明显,但消瘦、产奶量减少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
食欲骤减、乳产量急剧下降、神经症状等
低血糖、高血酮
亚临床酮病
血、乳中酮体浓度升高,乳产量逐渐下降,多于产后6周内发生,并可持续三周,并伴有体重下降
高产、泌乳高峰期发病
治疗
1、替代疗法
补糖:20-50%葡萄糖,500ml,一次静注
80%牛有显著疗效
效果好坏主要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机能状况
血糖上升,仅能维持2小时,最好每2小时打一次
也可10%皮下注射500ml,缓慢吸收
可同时注射果糖:1g/kg体重,配成10%浓度静注
最好结合口服甘油,500ml/天。
注意:口服葡萄糖效果差,一定要注射
2、补充生糖先质
甘油:500ml/天
丙酸钠:口服,250g/次,每天2次,连用3-5天。
乳酸或乳酸钙:500g/次,第2次减半,连用3-5天
3、激素疗法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100-400U,皮下注射。
作用:促肝糖原分解,促糖异生.但糖异生过程中要消耗草酰乙酸,草酰乙酸价格贵
酮血症:治疗
综合疗法:先抑制泌乳,后补糖
先用ACTH、地塞米松、或氢化可得松,抑制乳汁分泌
后注射胰岛素
缺点:可能发生流产或抑制泌乳
结合应用VB12、钴(1000mg)口服
丙酸代谢需VB12参与
硒、VE缺乏症(selenium-vitaminEdeficiency)
硒的发现和研究过程
1917年:发现硒元素
1937年:认为有剧毒,必需从饲料中除去
1950年:认识是动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1963年:确定硒缺乏是白肌病的病因,但机理尚不清楚
1973年:认识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中心元素,缺乏后可引起该酶活性降低
硒、VE缺乏症:发病原因
土壤中硒缺乏
土壤中硒含量应大于5ppm,如小于5ppm,则为缺硒地区,多见于以下几种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