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时,每当心室收缩期,血液通过缺损产生左至右分流。婴儿出生后头几周内,由于肺小动脉仍保持某种程度的胚胎期状态,肺血管阻力仍较高,因此左向右分流量较少,此后分流量逐步增多,使左、右心室负荷均增加(注:由于左向右的分流,右室容量负荷增加,久之右室肥厚)。起初,随着肺血流量的增多,肺总阻力可作相应调节,因而肺动脉压力增高不明显(肺血管床正常时,肺血流量增加4倍,仍可赖肺总阻力的自身调节而保持肺动脉压力无明显改变)。继之,肺小动脉发生痉挛、收缩等反应性改变,肺血管阻力随之增加,肺动脉压力亦相应升高,肺静脉和左心房压力反见下降,肺间质水肿和肺组织顺应性相应好转,呼吸功能和呼吸系感染等可随之改善。但是肺小动脉却逐步由痉挛等功能性改变,产生严重的肺动脉高压。最后左向右分流量由逐步减少发展成双向分流,以至最终形成右向左的反(逆)向分流。
注:左到右分流,右到肺血流,肺血流到左。肺血流量增加了四倍(儿科学则描述为3-5倍),病情进展到晚期,则是右向左。在肺血流量增加4倍,左室是处于高度充血性状态,可发生肥大,当发生右向左分流时,左室亦可发生肥大。其它要考虑的:个体差异性,缺损的大小,其它疾病的影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