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在建筑科学领域做出了具有开创性的5个理论贡献:建筑科学定位的理论;建筑哲学定位的理论;建立园林学的理论;建立城市学的理论;建设山水城市的理论。研究、深化和完善钱学森这5个理论,对发展我国建筑科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钱学森,20世纪的科学巨匠,他在建筑科学领域也颇有建树,他为建筑科学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钱学森明确地为建筑科学大部门定位,为建筑科学体系定位;明确地为建筑科学贡献了一种未来城市发展模式——山水城市;明确地为建筑科学确立了3个领头学科——建筑哲学、城市学和园林学。 追溯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发展的历程,我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即思想孕育阶段(1958—1990);概念形成阶段(1990—1993);理论发展和推动实施阶段(1993—1996);理论升华阶段(1996——至今)。 建立一个大科学部门——建筑科学,钱学森为建筑科学定位 钱学森说:“要迅速建立‘建筑学科’这一现代科学技术大部门,并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求达到豁然开朗的境地。我想这是社会主义中国建筑界城市科学界同志的不可推卸的责任。请考虑。”他呼吁:“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再加一个新的大部门,第11个大部门:建筑科学。” 钱学森详细论述了建筑科学体系的层次结构,建筑学“要包括的第一层次是真正的建筑学,第二层次是建筑技术性理论,包括城市学,然后第三层次是工程技术,包括城市规划。三个层次,最后是哲学的概括。” 1982年,钱学森提出将建筑列入文学艺术大部门;1983年,钱学森提出在我国建立园林学;1985年,钱学森提出建立城市学;1990年,钱学森提出未来城市发展模式——山水城市;1994年,钱学森提出要重视建筑哲学在建筑科学体系中的领头作用;1996年,钱学森提出建筑科学技术体系及建立建筑科学大部门的问题;1998年,钱学森提出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概念。 钱学森在“定位”理论中,对建筑科学在人类文化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把建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大部门并列,作为第11大部门列入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在建筑科学中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钱学森把建筑科学置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全体之中,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全局来理解建筑科学,他强调科学是个整体,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的,而不是相互分割的。这样,建筑科学就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与其他大部门割裂的部门。由于广泛地汲取了其他大部门的学术营养,促进了建筑科学这个大部门的发展,使建筑科学成为一门生机勃勃的学科。 钱学森在他的建筑理论中提出了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的理念,这是建筑科学思想的深化与升华。钱学森说:“我近日想到一个问题是如何把建筑和城市科学统归于我们所说的‘建筑科学’,我建议将城市科学改称为宏观建筑,而现在通称的建筑改称为微观建筑。”钱学森在理顺建筑科学内的层次关系时,具体界定了建筑科学技术体系之中的建筑科学定义的内涵和外延,这是对建筑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作出的又一突破性的工作。 钱学森对建筑科学的定位理论有以下几点意义: 一是首创性。钱学森的建筑科学“定位”理论大大提高了建筑科学的学科地位,大大开拓了建筑科学的视野和领域,把建筑科学的研究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社会各界对建筑科学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本文来源:考 二是奠基性。钱学森的建筑科学“定位”理论,对整个建筑科学的发展具有奠基性的意义,它给了人们一个新的关于建筑科学理论体系思维的一个总框架,从这一总框架出发,将会大大的开拓建筑科学理论的思维空间。 三是示范性的方法论。钱学森的建筑科学“定位”理论是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整体思维出发而界定的。钱学森对待建筑科学对象是把还原观与系统观结合起来,既重视还原分析也重视系统综合地处理建筑科学这一科研对象,这对于我们从事建筑科学的研究具有示范性的方法论意义。 四是开放性。钱学森的建筑科学“定位”理论,具有开放性的意义,他的建筑总框架的提出需要有更多的有志于这一事业的人们进行接力式的研究,采取学术民主的百家争鸣的平等讨论的方式进行研讨。在这方面钱学森是这样主张的,他本人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