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临床执业医师>复习指导>正文
2010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考前辅导_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防治

www.zige365.com 2010-6-24 10:18:34 点击:发送给好友 和学友门交流一下 收藏到我的会员中心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是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传染病之一,也是国际上所关心的重大课题。谈病毒的感染,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的血液传播。由肝细胞中复制的病毒释放到血液循环而进入唾液、眼泪、鼻腔分泌物、汗液、关节液、尿液、粪便、精液、母乳、月经、羊水和阴道分泌物等,使密切接触呈横向感染和母婴垂直传播。它的中心环节是T淋巴细胞功能低下,尤其是抑制性T淋巴细胞不足,使机体免疫调节功能失常,导致免疫损伤加重而造成的。乙肝病毒持续感染长时间不做彻底治疗,可导致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等的发生。慢性乙肝迄今尚无特效药物和特效疗法,目前一般仅能改善症状或肝功能,但很难治愈。其病程迁延、经久不愈。因为乙肝发病率高(包括一部分长期病毒携带者),引起患者和家属心情紧张、恐惧,严重妨碍正常学习和工作。所以进一步发挥中医理论的特点,为病寻药,发挥中药解毒药物的优势,不仅对广大“乙肝”患者是个福音,而且可以促使中医中药本身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1、注意调摄,劳逸适度,促使精神豁达愉快

  《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中医重视机体免疫功能,预防疾病的重要论述。国内外学者一致公认中医学这一防病思想是极其科学的。早在二千多年前古代医学家通过实践竞能如此深刻提出这一思想,是令人叹服的!而既病之后,注意调摄,保持心情有豁达愉快,尤为重要。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有其本身一套理论体系,所以中医治疗,涉及内容很广,决不能头痛医头,脚病医脚,肝病治肝。一个高明的医生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素问。著至教论》)知天文,知地理,讲的是要了解四时气候,地区土域对人体内外环境,协调统一;知人事,就是要重视社会环境,思想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其调摄内容,对“乙肝”病人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1心情豁达,保持心情舒畅中医在用药治疗疾病的同时,历来都重视对情志的调摄,特别是对一些久延不愈的慢性疾病尤为重要。“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这是讲正常的情志活动,产生于五脏,如情志剧烈、持久的反常变化,又反过来伤害五脏之气血阴阳。因此,乙肝患者务必保持心情豁达开朗,不要因本病经久不愈而过分恐惧、紧张。只有心境舒畅,情绪愉悦,才符合肝脏“舒展条达”这一生理特性。

  1.2饮食调养饮食宜清淡,多素少劳,调配适宜,恣食豪饮。中医认为肝与脾胃,不论生理功能还是在病变过程中,都是息息相关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谓乙肝,临床表现往往是中焦脾胃症状为主,注意饮食调理,保持脾胃功能正常是防治乙肝十分重要的环节。

  1.3固肾气,适劳逸在中外文献中,凡言及养生、防老,却病延年者,无不涉及肾气,这是很科学的。《内经》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因也”“精者身之本”,阴精是资生和化生阴气的基本物质,因此阴精不足,或后天施泄无制,劳心过度等等,则势必导致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减退,抗病、免疫功能低下,多病而寿短。既病者则迁延难愈,孙思邈说“凡人精少则病”,张璐说:“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精血。”故有“肝肾同源”之称,所以固肾气,适劳逸,对乙肝患者是不可忽视的。乙肝病程越长,反复越多,症状越严重者,机体的精考试,大收集整理血越是亏损不济,因此注重“摄身”非常重要。对乙肝病程长,反复多,病情严重,伴头昏,疲惫,肝痛,食欲不振的患者,一定要固肾保精,禁戒房事。“三分药七分养”,药饵和固肾保精并举,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2、中西医结合治疗

  乙肝病毒感染是一种既慢性又顽固的疾病,也是当今世界上难以攻克的三大顽症之一,目前,虽然还没有特效药物和特效疗法,但是中药与西药相比较而言,许多专家公认中比西优,但仅靠中药也难以治愈。本人认为宏观方面以传统中医药为指导,微观方面以现代医学为基础,取长补短,采取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相当必要。国际肝病协会主席美国波泊教授认为,慢性乙肝的治疗进展不大,现有的干扰素等药物对抑制乙肝病毒有一定效果,但仍不满意,中药在治疗方面还有很好的前景。特别是恩施地道民药,如有抑制HBsAg作用中草药:贯众、大青叶、板蓝根、半边莲、虎杖、茵陈、蒲公英、土茯苓、龙葵、白英、鱼腥草、青龙衣、败酱草等;能促进T淋巴细胞数量增加,淋巴细胞转化的有红参、丹参、赤芍、生首乌、当归、黄精、麦冬、女贞子、淫羊藿、枸杞子、巴戟、桑寄生、黄芪等;对干扰素有诱生作用的有黄芪、红花、当归、柴胡、郁金、苡仁、山药等;能活血化瘀,增强免疫,促进抗体产生的有丹参、当归、桃仁、红花、红参、熟地、淫羊藿、生首乌、紫河车等;能明显降低转氨酶的有五味子、垂盆草、茵陈、黄精、虎杖、紫草、枸杞子等。总之,要有中医辨证理论为指导,以健脾疏肝、清热解毒,凉血化瘀及扶正祛邪为原则进行治疗。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我要投稿 新闻来源: 编辑: 作者:
相关新闻
2010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_利血宝(抗贫血药)
2010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_巯嘌呤(抗肿瘤药物)
2010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_完全性子宫破裂概念简述
2010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_痛风性关节炎有哪些临床表
2010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_磷酸甲基吗啡(镇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