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引起DIC的原因和DIC发生、发展的速度不同,临床上DIC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因此,DIC可有如下分型:
1、按DIC发生的快慢分型:
(1)急性DIC:常见于严重感染和休克、严重创饬、羊水栓塞、血型不合的输血和急性移植排异反应等。DIC可在数小时或1-2天内发生,临床表现明显,以出血和休克为主,病情恶化迅速,分期不明显。
(2)亚急性DIC:常见于恶性肿瘤转移和宫内死胎等患者,DIC可在数天内逐渐发生,临床表现介于急性和慢性DIC之间。
(3)慢性DIC:常见于恶性肿瘤、胶原性疾病和慢性溶血性贫血等。DIC发病缓慢,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不明显,可有某些实验室检查异常和某脏器功能不全的表现。有些病例只在尸检中才发现或证实存在慢性DIC.
2、按DIC发生后机体的代偿情况分型:在DIC发生、发展过程中,血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不断消耗,但同时存在一定的代偿性反应,如骨髓生成和释放血小板,肝脏产生Fbg和其它凝血因子等。根据代偿状况不同DIC可分为以下三型:
(1)失代偿型:主要见于急性DIC.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迅速大量消耗,机体来不及代偿。实验室检查Fbg含量明显降低,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
(2)代偿型:主要见于轻症DIC.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与代偿产生之间呈平衡状态。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常无明显异常,也可仅有轻度出血或血栓形成的症状。诊断较困难。
(3)过度代偿型:主要见于慢性DIC或DIC的恢复期。经代偿凝血因子(Fbg、FV、FⅦ、FⅧ和FX)的生成有时可多于消耗,实验室检查Fbg可有暂时性增高;血小板减少可不明显。患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
局部DIC见于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血管瘤和心脏室壁瘤等。常常表现为某一脏器的多发性微血栓形成和微小血管出血。主要在病变局部发生凝血激活,即使有全身性DIC样病理变化也较轻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