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一)_2006年10月全国自考试题
|
|
|
|
|
|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犯罪学研究的核心是( ) A.犯罪学史研究 B.犯罪原因研究 C.犯罪现象研究 D.犯罪对策研究 2.犯罪学将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周密、系统的调查的方法称 为( ) A.全面调查 B.抽样调查 C.个案调查 D.典型调查 3.功利主义理论,或称“幸福计算”理论是( ) A.贝卡利亚学说的核心 B.边沁学说的核心 C.龙勃罗梭学说的核心 D.菲利学说的核心 4.20世纪中叶以后,在犯罪原因理论研究中( ) A.单因论成为主流 B.二元原因论成为主流 C.多因论成为主流 D.综合原因论成为主流 5.实验研究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模拟实验法和( ) A.生理实验法 B.心理实验法 C.现场实验法 D.追溯实验法 6非随机抽样包括偶遇抽样、判断抽样、滚雪球抽样和( ) A.配额抽样 B.整群抽样 C.等距抽样 D.分类抽样 7.犯罪现象具有( ) A.质的属性 B.量的属性 C.质与量的属性 D.价值的属性 8.一个国家内的犯罪区域分布是( ) A.个体因素作用的结果 B.自然因素作用的结果 C.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 D.社会与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9.世界各国的犯罪统计均以( ) A.检察院统计为主 B.法院统计为主 C.警方统计为主 D.监狱统计为主 10.改革开放后,我国犯罪人员的特点为初犯年龄降低,流动人口犯罪突出和( ) A.女性犯罪比重下降 B.农村犯罪人员比重下降 C.青年人犯罪比重下降 D.职业犯罪比重上升 11.从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犯罪现象的演变可以看出,犯罪的发生、发展具有如下规律:起伏律、消长律和( ) A.随机律 B.辐射律 C.模仿律 D.平衡律 12.行为是犯罪现象的( ) A.基本表现 B.唯一表现 C.个别表现 D.异常表现 13.正是形形色色的犯罪行为与犯罪事实,才构成了犯罪( ) A.现象 B.本质 C.对象 D.原因 14.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 ) A.思想体系 B.组织体系 C.实践体系 D.形式体系 15.犯罪原因系统是指由引起犯罪发生的、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多种因素构成的( ) A.有序静态体系 B.有序动态体系 C.无序静态体系 D.无序动态体系 16.犯罪原因在具体犯罪行为的实施中起( ) A.辅助作用 B.帮助作用 C.次要作用 D.决定作用 17.家庭对犯罪的影响表现在对个体( ) A.体质发育的影响 B.人格形成的影响 C.生理异常的影响 D.脑组织损伤的影响 18.犯罪与微观社会环境( ) A.毫不相干 B.紧密相连 C.联系不大 D.无直接联系 19.个人对自身及个人对自己与他人、与社会关系的认知程度及评价被称为( ) A.世界观 B.人生观 C.规范意识 D.自我意识 20.语言表达差、理解力低、学习困难、不辨方向等是( ) A.智力障碍的表现 B.人格障碍的表现 C.重性精神病的表现 D.精神正常的表现 21.对犯罪行为的发生没有任何法律或道义责任的被害人是( ) A.状态性被害人 B.既然被害人 C.典型性被害人 D.疏忽型被害人 22.下列理论中,研究生活方式与被害之间的关系的理论是( ) A.社会环境论 B.文化冲突论 C.中性化论 D.日常活动论 23.平均法是一种简便的( ) A.指数平滑预测法 B.特尔菲预测法 C.时序预测法 D.因果分析预测法 24.相关推断法推断预测目标发展趋势是根据( ) |
|
我要投稿 新闻来源:中国资格考试网收集整理 编辑: 作者: |
|
相关新闻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