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搜索: 热门搜索 新华书店 考试书店 当当书店 网络书店 自考书店 英语培训专家 公务员专业培训 会计品牌辅导 家教服务
首页>自考>历年真题>2001自考历年真题>正文
2001年下半年全国自学考试古代汉语试题

www.zige365.com 2007-10-23 11:46:30 点击:发送给好友 和学友门交流一下 收藏到我的会员中心

   37.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待:

   38.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 書:

   39.僑聞君子長國家者,非無賄之患,而無令名之難。 患:

   40.下臣不幸,屬當戎行,無所逃隱,且忄瞿奔辟而忝兩君。 忝:

   (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词性和意义;如果没有实在意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

   41.大人世及以爲禮,城郭溝池以爲固,禮義以爲紀。 以爲:

   42.夫星之隊,木之鳴,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是:

   43.陳良,楚産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 或:

   44.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 孰與:

   45.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擇也。 所以: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46.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古今意义,并以此为例,分析说明古今词义在词义色彩上发生的变化:
   (1)長安中謡言曰:“見乞兒,與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2)下流之人,衆毁所歸。

   (3)馮唐已老聽吹嘘。

   (4)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

   (5)吏治者利其然,則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則鍛煉而周内之。

   (6)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鍛煉之吏,持心近薄。

   47.根据文字学的观点,“莫”字的本义是昏暮,但是它主要被借用来表示语言中的无定代词,表示“没有谁(什么)”,昏暮的意思后来用“暮”字表示。“夫”字的本义是成年男子,但是它同时也被借用记录语言中的指示代词,如“夫执舆者为谁”。“疲”字的本义是疲劳,但古书里疲劳的意思常用“罷”来记录。请分析一下这三种用字现象的共同点及区别。

   五、古文翻译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把下面短文中带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癸酉,師陳于鞌。丙阝夏御齊侯,逢丑父爲右。晋解張御郤克,鄭丘緩爲右。齊侯曰:“余姑翦滅此而朝食!不介馬而馳之。郤克傷于矢,流血及屨,未絶鼓音,曰:“余病矣!”張侯曰:“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輪朱殷。豈敢言病?吾子忍之!”緩曰:“自始合,苟有險,余必下推車,子豈識之? 然子病矣!”張侯曰:“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從之。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轡,右援枹而鼓。

   48.余姑翦滅此而朝食

   49.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
 
   50.苟有險,余必下推車,子豈識之

   51.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52.左并轡,右援枹而鼓

   六、古文标点题(本大题共1小题,10分)

   53.给下面一段古文加上新式标点.

   鄒與魯閧穆公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孟子對曰凶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廪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無尤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七、古文阅读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一段古文,解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秦穆公使賈人載鹽,微諸賈人。賈人買百里奚以五羖羊之皮,使將車之秦。秦穆公觀鹽,見百里奚牛肥,曰:“任重道遠以險,牛何以肥也?”對曰:“臣飲食以時,使之不以暴。有險,先後之以身,是以肥也。”秦穆公知其君子也,令有司具沐浴,爲衣冠,與坐。公大悦。異日,與公孫支論政,公孫支大不寧,曰:“君耳目聰明,思慮審察,君其得聖人乎?”公曰:“然。吾悦夫奚之言,彼類聖人也。”公孫支遂歸,取雁以賀,曰:“君得社稷之聖臣,敢賀社稷之福。”公不辭,再拜而受。明日,公孫支乃致上卿以讓百里奚,曰:“秦國處僻,民陋以愚無知,危亡之本也。臣自知不足以處其上,請以讓之。”公不許。公孫支曰:“君不用賓相而得社稷之聖臣,君之禄也;臣見賢而讓之,臣之禄也。今君既得其禄矣,而使臣失禄,可乎?請終致之。”公不許。公孫支曰:“臣不肖而處上位,是君失倫也。不肖失倫,臣之過;進賢退不肖,君之明也。今臣處位,廢君之德而逆臣之行也。臣將逃。”公乃受之。故百里奚爲上卿以制之,公孫支爲次卿以佐之也。 (一)

本新闻共5页,当前在第4页  1  2  3  4  5  

我要投稿 新闻来源: 编辑: 作者:
相关新闻
全国2004年10月高教自考古代汉语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