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与管理考试大纲
(含考核目标)
Ⅰ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中小学课堂教学—管理与评价》课程是中小学教师自学考试教育管理专业的必考课程,是为培养和检查考生的课堂教学管理与评价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而设的一门专业课。
课堂教学管理与评价是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中小学课堂教学—管理与评价〉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设置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是:使考生比较全面地掌握课堂教学管理与评价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管理与评价的能力。
Ⅱ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第一章 课堂教学概述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课堂教学的一般含义、特点,课堂教学的任务;了解课堂教学的类型。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课堂教学的定义及特点
课堂教学的定义、特点(目的性、计划性、经济性、互动性)。
第二节 课堂教学的任务
课堂教学任务的含义,课堂教学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任务。
第三节 课堂教学的类型
传统课堂教学类型的各种划分、课堂教学类型的新划分。对课堂教学类型进行新划分的必要性分析。
三、考核知识点
(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任务、智力及智力技能的概念
(二)课堂教学的特点
(三)课堂教学的任务
(四)课堂教学的类型
四、考核要求
(一)课堂教学的概念
识记:课堂教学的一般含义
理解:课堂教学的特点
(二)课堂教学的任务
识记:课堂教学任务、智力、智力技能的含义
应用: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
(三)课堂教学的类型
识记:课堂教学类型的新划分
理解:对课堂教学类型进行新划分的必要性
第二章 课堂教学的一般原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特点、规律及在教学中的应用,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及在教学中的应用;了解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地位的各种界说;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生的认识过程及其规律
学生认识过程及其特点,特点是间接认识与直接认识的结合、积极引导与主体能动相结合。学生认识的三个规律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第二节 学生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教学过程发展本质的历史阐释。学生心理发展的4个规律。对于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发展问题的探讨。
第三节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关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地位的界说。教学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是平等、对话的关系、是互动的关系。教师和学生是平等、对话的关系、是相互交往的关系。
第四节 课堂教学本质的再认识
关于教学本质的各种观点:认识论观点、系统论观点。
三、考核知识点
(一)学生认识过程及其特点
(二)学生认识规律及其对教学的要求
(三)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
(四)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四、考核要求
(一)学生认识过程及其特点
了解:学生认识过程及其特点
(二)学生认识规律及其对教学的要求
识记:学生认识规律、非智力因素的含义
(三)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
识记:发展的含义、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第三章 课堂教学的准备和设计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小学生的学习特征;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熟悉课程计划和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学会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洞悉中小学生学习特征
中小学生的学习特征主要从学生的准备状态和学生的学习风格与学习动机两个方面来分析。前者主要分析学生的起点水平和学生的一般特点,从而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后者主要就从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动机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第二节 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
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也就是确定教学目标,本节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的涵义;教学目标主要有指向、激励和评价三个功能。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主要有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和加涅的按学习结果的目标分类理论。教学目标确定和编写的基本原则及具体方法。
第三节 熟悉课程计划与内容
课程计划的涵义及组成部分;教学大纲的涵义、组成部分及教学大纲的设计;教材的涵义、教材的基本要素、组织方法及编排方式。
第四节 优选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的概念及优选教学媒体的意义。根据教学媒体质料的不同将其分成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和综合操作媒体,又分别介绍了这几种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影响教学媒体优选的因素、教学媒体选择的模式和方法及教学媒体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四个步骤。
三、考核知识点
(一)学习准备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的功能。
(三)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四)教学目标确定和编写的基本方法。
(五)设计教学大纲应注意哪些因素。
(六)教学媒体选择的模式和方法。
四、考核要求
(一)学习准备的概念。
识记:学习准备的一般含义。
理解:如何分析学生的起点水平和一般水平。
(二)教学目标的功能。
理解:教学目标的指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
(三)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识记:掌握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理解:在实际的教学中学会应用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来设置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确定和编写的基本方法。
识记:教学目标确定和编写的基本方法。
(五)设计教学大纲应注意哪些因素。
识记:设计教学大纲的因素。
应用:能够在实际中结合这些因素来设计合理的教学大纲。
(六)教学媒体选择的模式和方法。
识记:教学媒体选择的模式。
理解:教学媒体选择的方法。
应用:能够在实际教学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校提供的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
第四章 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教学模式的涵义,了解当代国外和我国常见的几种主要课堂教学模式并学会应用,能够把握选择教学模式的原则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课堂教学模式的概述
教学模式的概念。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质,从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教学策略、效果评价五个方面来探讨。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 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简介
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有概念获得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第三节 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简介
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有自学——指导教学模式、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第四节 课堂教学模式的选用原则与发展趋势
课堂教学模式的选用原则有整体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情境性原则。课堂教学媒体的发展趋势。
三、考核知识点
(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质和特征。
(二)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三)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
(四)课堂教学媒体的发展趋势。
四、考核要求
(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质和特征。
识记: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
理解:从五个方面理解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质。
(二)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理解:了解这些模式建立的理论基础及操作程序。
应用:能够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
(三)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
理解:了解这些模式建立的理论基础及操作程序。
应用:能够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
(四)课堂教学媒体的发展趋势。
理解:课堂教学媒体的四点发展趋势。
第五章 课堂教学方法的选用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教学方法的涵义、教学方法选择依据的原则;了解中小学常用的九种教学方法;能够把握国内外出现的十种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涵义、功能及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学方法的概述
教学方法的含义。教学方法分类的意义及几种主要教学方法分类略述,教学方法选择所依据的原则和程序以及教学方法的应用。
第二节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等九种。分别从含义、运用时的基本要求来介绍这九种方法。
第三节 国内外教学方法研究动态
教学方法的时代特征。简要地介绍了国内外十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内容不完全教学法、纲要信号图示法、发现法、课型教学法、发表教学法、欣赏教学法、故错教学法、范例教学法。
第四节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手段的涵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及其功能;现代化教学手段设计、选择的一般要求;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主要有演播法和插播法。
三、考核知识点
(一)教学方法的含义。
(二)教学方法应用的注意事项。
(三)讲授法、谈话法运用的基本要求。
(四)九种教学方法的含义。
(五)国内外独特的教学方法。
(六)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功能。
四、考核要求
(一)教学方法的含义。
识记:教学方法的一般含义。
理解:对教学方法的不同理解。
(二)教学方法应用的注意事项。
理解:能够在实际中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讲授法、谈话法运用的基本要求。
应用:能够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堂情况及讲授内容合理地运用讲授法和谈话法。
(四)九种教学方法的含义。
识记:每种教学方法的一般含义。
(五)国内外独特的教学方法。
应用:能够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六)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功能。
识记: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一般功能。
第六章 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课堂教学环境的定义、构成因素、特点和功能;知道座位、课桌的摆放,教师的照明等课堂物质环境的如何设置;掌握座位编排的方式和安排方式;能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应用心理调适以解决课堂上所发生的意外情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课堂教学环境概述
教学环境的含义;教学环境有物质环境、空间环境和心理环境构成;教学环境具有规范性、可调控性、教育性的特点;教学环境具有导向、凝聚、陶冶等六种功能及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
第二节 课堂物质环境的设置
课堂物质环境主要包括座位和课桌的设计、照明、颜色和展示系统。
第三节 课堂空间环境的利用
课堂空间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从狭义上来理解课堂空间环境,主要包括座位编排的方式和座位安排方式的选择和设计。
第四节 课堂心理环境的调适
课堂心理环境主要包括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和有效的调控课堂问题行为。
三、考核知识点
(一)教学环境的涵义。
(二)教学环境的功能。
(三)课堂物质环境的设置。
(四)课堂心理环境的调适。
四、考核要求
(一)教学环境的涵义。
识记:教学环境的一般定义。
理解:教学环境的构成因素。
(二)教学环境的功能。
应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创设一定的环境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三)课堂物质环境的设置。
应用:在实际教学中的课堂环境应尽量达到标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课堂心理环境的调适。
识记:课堂心理环境包括哪些方面。
应用:教师掌握心理调适技术,以便在课堂上能根据所发生的情况及时地做出正确的决策。
第七章 课堂中学生学习策略和指导策略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学生学习策略和教学指导策略的概念;掌握学习策略的分类和特点,并能够根据学习策略的举例在实践中应用;掌握教学指导策略的种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生学习策略
关于学习策略的分类问题温斯坦和梅耶分为八类,而加涅把它与有效学习相对应分为四大类,迈克卡把学习策略分为不同的四类。学习策略有内隐性、意义性、有效性、宏观性的特点。学习策略的例子书上主要说明了注意策略、识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和元认知策略。
第二节 教学指导策略
教学指导策略主要有:情景创制策略、学法指导策略、组织讨论策略、练习指导策略和复习指导策略。
三、考核知识点
(一)学习策略的界定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三)学习策略的特点
(四)学习策略的实例
(五)教学指导策略的概念
(六)教学指导策略主要有那些
四、考核要求
(一)学习策略的界定
识记:学习策略的定义
理解:不同的研究者们对学习策略的界定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识记:温斯坦和梅耶把学习策略分为的八类,而加涅把学习策略与有效学习相对应分为四类,迈克卡把学习策略分为的四类。
(三)学习策略的特点
识记:学习策略的四大特点。
(四)学习策略实例
识记:关于学习策略的四个实例
应用:在实践中对于学习策略实例的应用
(五)教学指导策略的概念
识记:教学指导策略的定义
(六)教学指导策略主要有那些
识记:教学指导策略的内容
应用:教学指导策略的应用
理解:学法指导策略的类型及运用
(七)元认知策略
识记:所介绍的三种元认知策略
第八章 课堂中人际沟通和信息交流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人际沟通的含义,意义与技巧;信息论的概念,教育信息论的系统;信息交流的途径与方式;教育信息反馈的概念,教育信息反馈的功能。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人际沟通的意义与技巧
人际沟通的涵义重要是指人们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了解人际沟通的意义,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主要有五种)。人际沟通的特点;掌握课堂人际沟通的三种模式。
第二节 信息交流的途径与方式
了解信息论的概述;教育信息由三部分构成;信息交流的两大途径(其中两重语言交流和四种非语言交流);信息交流的两种方式。
第三节 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反馈——观察和问题
教学信息反馈的涵义;教学信息反馈的三方面功能。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反馈的基本途径——观察和提问,以及提问的各个阶段。
三、考核知识点
(一)人际沟通的含义
(二)人际沟通的意义
(三)人际沟通的技巧
(四)信息论的概念
(五)教育信息论的系统
(六)信息交流的途径与方式
(七)教育信息反馈的概念
(八)教育信息反馈的功能。
四、考核要求
(一)人际沟通的含义
识记:人际沟通的定义
(二)人际沟通的意义
识记:人际沟通的五方面意义
(三)人际沟通的技巧
识记:人际沟通的五种技巧
应用:在人际沟通的过程中运用该技巧
(四)信息论的概念
识记:信息论的定义
(五)教育信息论的系统
识记:教育信息由三方面构成
(六)信息交流的途径与方式
识记:信息交流的语言途径(包括口头语言交流和书面语言交流)与非语言途径(包括四种);信息交流的方式有两种。
理解:理解这几种信息交流的途径与方式
(七)教育信息反馈的概念
识记:教育信息反馈的定义
(八)教育信息反馈的功能
识记:教育信息反馈的三方面功能
第九章 课堂教学艺术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教学与艺术的关系;教学艺术与一般艺术的共同性,教学艺术的特殊性;教学艺术的本质。课堂教学艺术设计的总体要求;导课的艺术的概念;导课的作用;导课艺术的基本要求;导课的基本形式和方法;讲解的作用,讲解艺术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及作用;板书的艺术及作用;结课的艺术及作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课堂教学艺术的正确理解
教学与艺术的关系;教学艺术与一般艺术的三个;共同性教学艺术三个的特殊性;教学艺术的四方面本质。
第二节 课堂教学艺术设计的总体要求
课堂教学艺术设计的总体要求包括:形象性要求 感情性要求 审美性要求 创造性要求
第三节 课堂教学的艺术设计与作用
导课的艺术;导课的五方面作用;导课艺术的基本要求有四个方面;导课的四种基本形式和方法;讲解的作用,讲解艺术的基本要求,讲解的四种类型;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及作用;板书的艺术及作用;结课的艺术及作用。
第四节 教师语言表达的艺术规范与特点
教学语言表达的特点,教师语言表达的艺术规范。
三、考核知识点
(一)教学艺术的概念
(二)教学艺术的特点
(三)教学艺术的本质
(四)课堂教学艺术的总体要求
(五)导课的作用
(六)导课的形成和方法
(七)讲解艺术的基本要求
(八)板书艺术的作用和基本要求
(九)结课艺术的作用和基本要求
(十)教学语言艺术的特点
(十一)教学语言表达的原则
四、考核要求
(一)教学艺术的概念
识记:教学艺术的概念
(二)教学艺术的特点
识记:教学艺术的三个特点
理解:教学艺术与一般艺术的关系
(三)教学艺术的本质
理解:教学艺术的四个本质分析
(四)课堂教学艺术的总体要求
识记:课堂教学艺术的四个总体要求
(五)导课的作用
识记:导课的五方面作用
(六)导课的形成和方法
理解:导课的形成和方法
(七)讲解艺术的基本要求
识记:讲解艺术的基本要求及讲解类型。
(八)板书艺术的作用和基本要求
识记:板书艺术的基本要求半数的基本形式。
理解:板书艺术的作用
(九)结课艺术的作用和基本要求
识记:结课艺术的基本要求
理解:结课艺术的作用
(十)教学语言艺术的特点
识记:教学语言艺术的七个特点
(十一)教学语言表达的原则
识记:语言表达的四个原则
(十二)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及作用
识记:教学提问的基本类型
理解:教学提问艺术的作用
第十章 课堂教学风格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课堂教学风格的含义;课堂教学风格的种类;课堂教学风格的特性:科学性、艺术性、创新性、独特性、教育性;教师的素养;课堂教学风格的形成的四个阶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课堂教学风格的含义和种类
课堂教学风格的含义;课堂教学风格的六个种类。
第二节 课堂教学风格的特征
课堂教学风格的五种特性:科学性、艺术性、创新性、独特性、教育性。
第三节 教师素养与课堂教学风格的形成
教师的素养;课堂教学风格的形成的四个阶段。
三、考核知识点
(一)课堂教学风格
(二)课堂教学风格的种类
(三)课堂教学风格的特性
(四)教师如何形成自己特有的课堂教学风格
(五)成熟的课堂教学风格的功能
四、考核要求
(一)课堂教学风格
识记:课堂教学风格的概念
(二)课堂教学风格的种类
识记:六种课堂教学风格
(三)课堂教学风格的特性
识记:课堂教学风格的五个特性
(四)教师如何形成自己特有的课堂教学风格
应用:通过所学知识思考如何形成自己特有的课堂教学风格
(五)成熟的课堂教学风格的功能
应用:通过所学的知识简述成熟的课堂教学风格的功能
(六)课堂教学风格的形成
识记:课堂教学风格的形成经历的阶段
第十一章 课堂教学管理目标和模式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及教师素养与课堂教学风格的形成;掌握课堂教学风格的特性;学会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灵活分析课堂的教学风格。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管理及其作用体现在课堂教学管理的协调、组织作用,课堂教学管理的维持和引导、控制作用;有效课堂教学管理的与无效课堂教学管理要注意有效课堂教学管理的标准,有效课堂管理对教师的要求。
第二节 课堂教学管理目标
课堂教学管理目标如下: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引起和努力保持学生学习的欲望或动力;帮助学生自我管理,形成其自制力和自律行为;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尽可能满足学生的正当需求,同时让学生理解教师的需求。
第三节 课堂教学管理模式
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多种多样。最为普遍的六种模式:权威模式、放任模式、教导模式、行为矫正模式、人际关系模式、群体过程模式。
三、考核知识点
(一) 课堂教学管理的涵义
(二) 课堂教学管理的作用
(三) 课堂管理目标
(四) 课堂教学管理模式
四、考核要求
(五) 课堂教学管理的涵义
识记:课堂教学管理的内涵
(六) 课堂教学管理的作用
识记:课堂教学管理三个方面的作用。
(七) 课堂管理目标
识记:课堂管理目标一般分为5个方面。
(八) 课堂教学管理模式
理解:六种课堂教学管理模式
第十二章 课堂教学管理内容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课堂规则是如何建立的;掌握课堂时间的管理;了解和分析在课堂中的师生交流状况;学会处理在课堂中出现的突发事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课堂规则的建立
建立课堂规则,首先明确课堂规则的特点,包括统一性、多层次性、多样性。其次是课堂规则的功能、课堂规则的制定、课堂规则的执行。
第二节 课堂时间管理
课堂时间的研究对课堂教学有很大启示,课堂时间与学业成就有相关,课堂时间的优化管理策略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的损耗、优化教学过程、提高知识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学术学习时间。
第三节 课堂中的师生交流
有效的师生交流可增进师生间理解,促进教学活动的成功。课堂中师生教学信息交流的模式和课堂中师生有效交流的技巧是促进师生交流的保障。
第四节 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及处理
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首先明确课堂中突发事件的特点;其次,教师要具备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素质——教育机智;再次,注意处理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原则;最后,掌握处理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的艺术。
三、考核知识点
(一)课堂规则的特点与功能
(二)课堂规则执行时遵循的原则
(三)卡罗尔的学校学习模式与课堂时间研究
(四)课堂时间与学业成就
(五)课堂中师生交流的模式及技巧
(六)教育机智的特点
(七)处理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原则
四、考核要求
(一)课堂规则的特点与功能
理解:课堂规则的含义、特点和功能。
(二)课堂规则执行时遵循的原则
应用:课堂规则执行时遵循的原则
(三)卡罗尔的学校学习模式与课堂时间研究
理解:卡罗尔的学校学习模式
应用:有关的课堂时间观念
(四)课堂时间与学业成就
识记:学校时间的类型
理解:课堂时间与学业成就的关系
(五)课堂中师生交流的模式及技巧
识记:课堂中师生交流的模式
应用:课堂中师生交流的技巧
(六)教育机智的特点
理解:教育机智的内涵及特点
(七)处理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原则
应用:遵循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的原则
第十三章 课堂中的学生行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课堂中学生的积极行为和问题行为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课堂中学生的积极行为
课堂中学生的积极行为包括主动行为、自律行为、探究行为、亲善行为、竞争行为、合作行为、防御行为。
第二节 课堂中学生的问题行为
课堂中学生的问题行为的特点及其类型;引发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的因素有学生本身的因素,有教师方面的原因;矫正课堂中学生的问题行为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包括预防、运用多种方法,艺术地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
三、考核知识点
(一)课堂中的积极行为
(二)课堂中问题行为的特点和类型
(三)引发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因素
(四)矫正课堂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对策
四、考核要求
(一)课堂中的积极行为
识记: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行为及含义
(二)课堂中问题行为的特点和类型
识记:课堂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特点和类型
(三)引发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因素
理解:引发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两方面因素
(四)矫正课堂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对策
理解:矫正课堂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对策
应用:矫正课堂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对策
第十四章 课堂中教师行为及对学生的监控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并掌握课堂中教师有哪些行为;了解教师在课堂中对于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采取哪些监控技术;学会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这些技术。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课堂中的教师行为
课堂中的教师行为包括组织课堂教学、协调课堂人际关系、课堂中教师行为的自我调节。教师通过建立行为规范,合理使用领导权力进行课堂组织;通过对学生人际关系的测量和对自己的要求来达到对课堂人际关系的协调;通过自身修养完成对自己行为的调节。
第二节 课堂中教师对学生个体的监控
课堂中教师对学生个体的行为进行监控,要采取一系列的技术,如罚站、贴标签、扣分、命令、表扬等。
第三节 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群体的监控
教师与不同学生群体互动的频度是不同的。教师与学生群体的互动的方式基本上是:群体表扬和群体惩罚,对于群体的惩罚是有预设条件的;同时,关于教师课堂监控的方式也有分析。
三、考核知识点
(一)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策略
(二)教师协调课堂的人际关系
(三)课堂中教师对学生个体的监控方式
(四)课堂中教师对学声群体的监控方式
四、考核要求
(一)课堂中教师行为
应用:课堂中教师组织教学的策略
理解:课堂中教师行为调节的内容
(二)教师协调课堂的人际关系
理解:教师协调课堂中的人际关系
应用:教师协调课堂人际关系的一些策略
(三)课堂中教师对学生个体的监控方式
应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几种基本的监控方式
(四)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群体的监控方式
应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群体的监控方式
第十五章 课堂秩序与学生的权力和自由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课堂教学秩序形成的过程、课堂中冲突的根源和秩序的建立及课堂中学生的权力和自由;掌握秩序形成需要经过的阶段;学会在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技巧管理好课堂。
二、课堂内容
第一节 课堂教学秩序形成的过程
秩序的形成需要经过习惯化、制度化和合法化三个阶段。习惯化先于制度化并与制度化密切相关的。制度化即我们所说的定型化,是指互动双方将彼此交互的信息视为当然的过程。合法化是指经由制度化所形成的执行的意义客观化的过程。
第二节 课堂中冲突的根源和秩序的建立
课堂冲突的根源和秩序的建立。课堂秩序一经形成即具有稳定兴、一贯性。.课堂秩序的形成是以班级结构为基础的,结构制约着秩序的形成。教师的管理技巧包括:课前充分的准备、维持学生主要劳动高度集中、有高度的敏感性、重叠、群体警觉。
第三节课堂中学生的权力和自由
为了实现学生的愿望,并培养学生管理课堂与负责任的能力,教师首先要在支持学生的前提下,尊重其观点、需要和才能;其次帮其更加了解自身能力,使其主动思考、管理学习过程。
三、 考核知识点
(一) 课堂秩序形成大致历经的阶段
(二) 导致课堂冲突的根源
(三)教师和学生共同控制学习过程的策略
四、 考核要求
(一)课堂秩序形成大致历经的阶段
识记:秩序的形成需要经过习惯化、制度化和合法化三个阶段。
理解:课堂秩序的特点
(二)导致课堂冲突的根源
应用:灵活处理课堂中的冲突。
(三)教师和学生共同控制学习过程的策略
识记:包含五点内容。
第十六章 课堂教学评价的概述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课堂教学评价的概念;掌握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功能、种类和方法;学会进行课堂教学评价。
二、课堂内容
第一节 教育评价与课堂教学评价
教育评价历经了传统考试、教育测验、教育评价三个阶段。其中,教育评价阶段又分为三个时期:目标分析研究时期、多方位研究时期、成为独立学科时期。教育评价的概念。教育评价与课堂教学评价。
第二节 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与功能
教育评价的作用有五个方面教育评价有五个功能:诊断、反馈、定向、证明、教学。
第三节课堂教学评价的种类
课堂教学评价的种类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针对性评价。各自的特点。
第四节 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及工具
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及工具的关系。主要教育评价工具。
三、 考核知识点
(一)教学评价历经的三个阶段。
(二)教育评价的作用有五个方面教育评价有五个功能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种类。
四、 考核要求
(一)教学评价历经的三个阶段。
识记:教育评价含义、教育评价历经的三个阶段、教育评价理论发展的三个时期、多方位研究时期所出现的评价模式及特点。
理解:教育测验的局限性
(二)教育评价的作用有五个方面教育评价有五个功能
识记:诊断、反馈、定向、证明、教学这五个功能。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种类。
识记: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对性评价的含义
理解: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用途
第十七章 课堂教学过程评价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评定、学生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学生的课业负担;掌握课堂教学评价由两部分组成:课堂教学过程评价和课堂教学结果评价;学会合理地给学生布置与批改作业。
二、课堂内容
第一节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评定
确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评定的指导思想应注意几个问题。一堂课的评定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综合评定由四种途径。
第二节 学生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学生作业包括课堂作业、课外作业和家庭作业。作业的内容与种类。教师在批改和讲评时应做到几点。
第三节 学生的课业负担
课业负担与负担结构;质量减负的策略。
三、考核知识点
(一) 课堂教学评价由两部分组成:课堂教学过程评价和课堂教学结果评价;学会合理地给学生布置与批改作业
(二)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综合评定有四种途径
(三) 学生作业包括课堂作业、课外作业和家庭作业
(四) 课业负担与负担结构
(五) 质量减负的策略
四、考核要求
(一)课堂教学评价由两部分组成
识记:课堂教学过程评价和课堂教学结果评价
应用:学会合理地给学生布置与批改作业。
(二)学生作业
识记:学生作业的种类
理解:教师批改作业的要求
(三)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综合评定途径
识记: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综合评定有四种途径。
(四)课业负担与负担结构
识记:课业负担含义
理解:质量减负的基本策略
第十八章 学生学业成绩的测试与评定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学生学业测试题编制的基本原则;掌握测验编制的程序;学会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评定。
二、课堂内容
第一节 学生学业成绩测试
试题编制的基本原则:高效度、高信度、科学性、可行性、独立性、适度性。测验编制程序一般应从四方面着手。
第二节学生学业成绩评定
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依据、主要方式、结果处理。
三、考核知识点
(一) 试题编制的基本原则
(二)测验编制程序
(三)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依据及主要方式
(四)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结果处理
四、考核要求
(一)试题编制的基本原则
识记:试题编制的基本原则:高效度、高信度、科学性、可行性、独立性、适度性。
理解:测验编制的程序
(二)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依据
识记: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依据
(三)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主要方式
识记: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主要方式,如日常检查、观察、考查、考试或测验。
(四)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结果处理
识记: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结果处理方式的类型
理解:评语制的特点
应用:标准分的计算
使用教材:《中小学课堂教学管理与评价》 杨平主编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年6月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