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育管理(040107)专业(独立本科段)
教学论考试大纲
(课程代码 5012)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二○○九年四月
适用专业:教育管理(独立本科段)
学 时:64学时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教学论》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本专业基础课。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教学的基本理论,如教学的本质、规律、原则、方法、手段等,能运用这些理论更好地分析教学、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绪论(3学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教学的概念,能说出教学的地位、任务、教学的构成要素和研究方法。
重点是教学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学的概念、地位和任务(1学时)
第二节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0.5学时)
第三节 教学诸要素的系统分析(0.5学时)
第四节 教学论的研究方法(0.5学时)
第五节 本书内容结构概貌(0.5学时)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识记教学的概念、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教学要素、教学的任务;
2.理解教学诸要素的关系;
3.掌握并会运用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过程论(5学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教学过程的概念,识记、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功能。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学过程的概念(1学时)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2学时)
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2学时)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教学的概念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1.1教学过程的实质和特点
1.2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要求达到“识记”并“理解”层次。
3.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要求达到“识记”并“理解”层次。
第三章 目的论 (6学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里了解教育目标的系统和层次,知道布卢姆及加涅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能说出教学目标的作用与确定要求,能正确地陈述教学目标。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系统和层次(2学时)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分类(2学时)
第三节 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立(2学时)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教育目的的系统和层次要达到“识记”层次。
1.1我国学校教育的总目的
1.2普通教育的教育部分
1.3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2.教育目标的分类要达到“识记”并“理解”的层次。
2.1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
2.2加涅的教育目标分类
2.3教育目标分类的着眼点
3.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作用、确定及陈述要达到“识记”并“理解”的层次。
第四章 原则论(6学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教学原则的定义及各种教学原则的含义、实施要求。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学原则概述(1学时)
第二节 教学原则体系(上)(2.5学时)
第四节 教学原则体系(下)(2.5学时)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教学原则的概念、依据、作用要达到“识记”并“理解”的层次。
1.1教学原则的概念
1.2教学原则的依据
1.3教学原则的作用
2.教学原则体系要达到“识记”并“理解运用”的层次。
2.1各教学原则含义
2.2各教学原则的实施要求
第五章 主体论(8学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学生学习的认知因素及非认知因素;知道并理解教师的职责及其职业的角色特征、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了解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学时)
第二节 学生(3学时)
第三节教师(3学时)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要求达到“识记”并“理解”的层次。
1.1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作用的不同观点
1.2学生是教学对象也是学习主体
1.3教师是教育者,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1.4教学过程中教和学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
1.5教学关系的本质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
2.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要达到“识记”的层次。
3.影响学生学习的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要达到“识记”并“理解”层次
3. 1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及其含义
3.2学习动机的培养
3.3自学能力的培养
4.教师的职责及其职业的角色特征要达到“识记”层次。
5.能分析并理解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相互作用。
第六章 课程论(6学时)
(一)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课程的意义、地位和历史发展;知道并理解课程编制的基本理论;了解我国中小学课程和教材编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课程的意义、地位和历史发展(1学时)
第二节 课程编制的理论与方法(2.5学时)
第三节 我国中小学课程和教材(2.5学时)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了解”课程的意义、地位和历史发展。
2. “理解”课程编制的理论与方法
2.1几个理论问题
2.2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3课程编制的一般步骤
3.“理解”课程和教材编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七章 方法论(一)——教学方法(7学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说出教学方法的概念、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能正确理解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和运用要求;清楚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特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学方法的概念及其分类(1学时)
第二节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3学时)
第三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1学时)
第四节 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特点(2学时)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识记”教学方法概念及其分类。
2.“识记”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并能“分析”和“理解”其基本实施要求。
3.“识记”并“理解”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和运用要求。
4.“识记”并“理解”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特点。
第八章 方法论(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模式(5学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知道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的概念;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意义和历史沿革;能说出班级授课的优缺点、具体形式和变式;能说出课的结构、类型的含义及上课的基本步骤;知道教学模式的构成因素及几种常见的教学模式。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的意义和历史沿革(1.5学时)
第二节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1.5学时)
第三节 教学模式(2学时)
(三)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识记”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的概念。
2.“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3.“了解”当代国外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目标、基本策略和种种尝试。
4.“识记”并“理解”班级授课的优缺点、具体形式和变式。
5.“识记”课的结构、类型的含义及上课的基本步骤。
6.“理解”教学模式的构成因素,“识记”几种常见的教学模式。
第九章 方法论(三)——教学媒体(4学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教学媒体的概念、分类和现代教学媒体的特点;了解教学媒体的历史发展;理解现代教学媒体的功能和作用;知道现代教学媒体设计、选择、运用的要求、运用的基本模式和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学媒体概述(1.5学时)
第二节 现代教学媒体的设计、选择与应用(2.5学时)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识记”教学媒体及现代教学媒体的概念。
2.“识记”教学媒体历史发展的四个时期。
3.“了解”现代教学媒体的分类和特点。
4.“分析”现代教学媒体的功能和作用。
5.“理解”现代教学媒体设计、选择的一般要求和基本原则。
6.“识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的基本模式和方法
第十章 环境论(2学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教学环境的含义、内容;理解教学环境的功能;掌握教学环境调节控制的原则。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学环境概述(0.5学时)
第二节 教学环境的功能原理(0.5学时)
第三节 教学环境的调节控制及其原则(1学时)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识记”教学环境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2.“理解”教学环境的功能。
3.会“运用”教学环境的调节控制的原则
第十一章 反馈论(一)——教学评价(4学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教学评价的意义、种类、用途;知道学业成绩测验编制的原则和方法;掌握考试结果的统计解释与试题分析内容。
(二)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学评价概述(0.5学时)
第二节 教学评价的种类及各类评价的特点和用途(1学时)
第三节学业成绩测验编制的原则和方法(1.5学时)
第四节 考试结果的统计解释与试题分析(1学时)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理解”教学评价的功能。
2.“识记”教学评价的种类,“理解”各类教学评价的特点和用途。
3.“理解”试题编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1试题编制的基本原则
3.2测验设计的步骤
3.3客观性试题的设计
3.4非客观性试题的设计
4.考试结果的统计解释与试题分析要达到会“运用”。
第十二章 反馈论(二)——教学管理(4学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教学管理的意义;掌握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学管理意义(1学时)
第二节 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1学时)
第三节 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1学时)
第四节 教学管理的措施(1学时)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理解”教学管理的意义。
2.“理解”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主要内容、具体措施。
第十三章 余论——中外教学论研究试验的现状与展望(2学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当代国外教学论发展的趋势;我国近年来的教学研究与实验以及现代现代教学论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当代国外教学论发展的趋势(0.5学时)
第二节 我国近年来的教学研究与实验(1学时)
第三节现代教学论所面临的几个问题(0.5学时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了解”当代国外教学论发展的背景和趋势。
2.“了解”当前我国中小学几种主要教学改革试验。
3.“理解”现代教学论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三、学习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教学论》,李秉德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9月1版。
四、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有关提法的说明
在本大纲的“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中,对各个知识点按四个能力层次(“识记”、“理 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分别提出了要求,这些层次间具有递进等级关系。四个能 力层次的含义如下:
识记:要求能够识别和记忆课程中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如含义、特点等), 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表述和选择。
理解:要求能够领悟和理解本课程中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熟悉其内容要点 和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解释、说明和论述。
简单应用:要求能够运用本课程中规定的少量知识点,分析和解决一般应用问题。如对某一问题的简要辨析、解释等。
综合应用:要求能够运用本课程中规定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应用问题。 如对某一问题的全面论述。
(二)自学方法指导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课。为了帮助考生提高自学效率,以下几点方法仅供参考。
1.在学习时,要结合本考试大纲。在学习每一章内容之前,应先参照考试大纲中的该章的知识点和学习要求,了解重点和难点,以及对各知识点的能力层次的要求,做到心中有 数,从而把握住学习内容的要点和自学进度。
2.阅读教材时要循序渐进,先粗读,后细读。对大纲中指出的重点和难点要精读,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概念性的知识要识记并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命题和原理要熟练掌握并融 会贯通。
3.考生应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应逐步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
(三)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以本大纲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以本人纲为依据,进行辅导助学,不能随意增删内容和更改要求。
2.应熟知本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的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正确把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 的能力层次,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要求。
3.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提倡“仔细阅读教材,主动获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学习方法。
4.应注意对考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独立学刘,独立思考。在自学过程中要会自己提出问题,经过分析自己做出判断,从而解决问题。
5.本课程共 学分。
(四)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问题
1.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考核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均属于考核内容,考试命题 覆盖到各章,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2.试卷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30%,“理解”占30%,“简 单应用”占20%,“综合应用”占20%。
3.试题难易程度要合理,可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一般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依次为2:3:3:2。
需要指出的是,试题的难易程度与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有可能给出难易程度不同的试题。
4.试题的题型主要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概念题、辨析题、简答题、 论述题。
5.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时间为150分钟。试题份量以中等水平的考生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全面试题为度;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考试时只允许带笔和橡皮,答卷必须用钢笔,颜色规定为蓝色或黑色。
五、笔试题型举例
1.单项选择题
(1)《大教学论》的作者是( )。
A.孔子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布鲁姆
2. ( )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A.演示法 B.讲授法 C.实验法 D.讨论法
2.多项选择
(1)课的基本成分有( )
A.组织教学 B.检查复习 C.学习新教材 D.巩固新教材 E.布置课外作业
(2)现代教学媒体设计、选择的一般要求是( )
A.教学上实用 B.内容上正确 C.形式上美观 D.制作上经济 E.手法上创新
3.名词解释
(1)教学
(2)教学媒体
4. 辨析题
(1)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教的方法。
(2)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党团工作。
5.简答题
(1)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2)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6.论述题
(1)教学整体性原则
(2)试论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