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疾病的发生主要关系到
A.居处环境
B.饮食情志
C.正气与邪气
D.体质强弱
E.六淫性质
2.属“金元四大家”中“攻下派”医家是
A.李杲
B.张锡纯
C.张从正
D.张景岳
E.李中梓
3.三焦的主要功能是
A.通行元气
B.调畅气机
C.化生精气
D.传化水谷
E.以上都不是
4.具有“调节血量”作用的脏是
A.肾
B.肺
C.脾
D.心
E.肝
5.心为“君主之官”的主要机理是
A.心开窍于舌
B.心主神明
C.心主五脏
D.心主血脉
E.心在五行属火
6.关于形成血虚的原因,下列哪一种是不确切的
A.久病慢性耗损
B.思虚无穷而暗耗
C.失血过多
D.劳倦内伤
E.脾虚胃弱
7.主要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的物质是
A.津
B.血
C.气
D.精
E.液
8.六腑的生理特点是
A.调节精神活动
B.受盛和传化水谷
C.化生和贮藏精气
D.满而不实
E.藏而不泻
9.“飞门”指的部位是
A.齿
B.唇
C.胃上口
D.口
E.会厌
10.在躯干部,手三阳经的分布是
A.肩胛部
B.腹部
C.胸部
D.侧面
E.背部
11.易发寒病的季节是
A.秋
B.冬
C.长夏
D.夏
E.春
12.称“封藏之本”的脏是
A.脾
B.肺
C.心
D.肝
E.肾
13.人体骨髓发育正常与否,主要决定于
A.肺能形成宗气,贯心脉行气血以养周身
B.心主血脉,推动气血输送周身
C.肾能藏精,精能生髓
D.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以养周身
E.肝藏血,血能充养周身 14.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A.下午
B.前半夜
C.上午
D.中午
E.后半夜
15.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医著是
A.《外经》
B.《脉经》
C.《难经》
D.《类经》
E.以上都不是
16.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是
A.体征
B.症状
C.病名
D.病种
E.证候
17.肺病及肾的五行传变是
A.母病及子
B.子盗母气
C.传其所不胜
D.传其所胜
E.以上均非
18.五行中,“金”的“所不胜”是
A.火
B.木
C.金
D.水
E.土
19.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曲直
B.稼穑
C.润下
D.从革
E.炎上
20.适有于“土壅木郁”证的治则是
A.抑强为主
B.泻子为主
C.补母为主
D.扶弱为主
E.以上都不是
21.肝在窍为
A.鼻
B.目
C.耳
D.舌
E.口
22.“中精之府”是指
A.胆
B.大肠
C.膀胱
D.胃
E.小肠
23.与髓的关系密切的脏腑是
A.肺
B.脾
C.心
D.肝
E.肾
24.与生殖功能关系密切的是
A.心肾
B.肝脾
C.肺肾
D.脾肾
E.肝肾
25.脉内之气是
A.谷气
B.营气
C.宗气
D.卫气
E.元气
26.下肢外侧中线分布的经脉是
A.足厥阴肝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足少阳胆经
D.足阳明胃经
E.足太阴脾经
27.暑邪伤人见气短、乏力的表现,是由于
A.暑易夹湿,气机不畅
B.暑邪伤人,损伤津液
C.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D.暑邪伤人,损伤脾胃
E.暑性升散,最易耗气
28.饮在肠间,沥沥有声者称为
A.痰饮
B.溢饮
C.积饮
D.悬饮
E.支饮
29.致病后引起人体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的邪气是
A.暑
B.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