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痹证的概念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2.痹证的源流
《内经》提出了痹之病名,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以及转归、预后作了详细论述。《素问。痹论》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内经》又有五痹之分,即骨、筋、脉、肌、皮痹。宋《圣济总录》补充了热痹的病因病机内容,认为脏腑内热,复感外邪可致热痹。历代医家还根据其不同症状特点,赋予不同的病名。张仲景《金匮要略》有湿痹、血痹、历节之名,其中历节病的特点是遍历关节疼痛,所创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方,至今仍为临床常用。《诸病源候论》又称为“历节风”;王焘《外台秘要》述其症状痛如虎咬,昼轻夜重而称“白虎病”;严用和《严氏济生方》则称“白虎历节”;朱丹溪《格致余论》又称“痛风”;王肯堂《证治准绳》对膝关节肿大者称为“鹤膝风”,手指关节肿大者称为“鼓槌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