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师>复习指导>正文
2010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考前辅导: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建构方法

www.zige365.com 2010-3-1 10:36:52 点击:发送给好友 和学友门交流一下 收藏到我的会员中心

  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方法亦有人称之为主要思维方法,它们促成了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非实验医学,其理论主要来自于临床实践,因此,与西医相比,明显不同之处是中医着重于宏观、整体上的尤其是功能方面的研究,而微观方面的尤其是形态结构方面的观察和研究则有所轻慢。中医理论受古代哲学影响很深,在中医医学术语和理论中常常看到哲学的内容。中医是如何把临床经验上升为理论的呢?中医是如何从宏观、整体上建立起人体生理、病理以及诊断防治疾病的整套理论体系的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方法(或思维方法)有一个了解。现就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分述如下:

  (一)取象比类

  《素问。示从容论》说:“援物比类,化之冥冥”,所以,中医又常把这种方法称为援物比类法或比照类推法。此方法是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类同(援物、取象),从而认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是相似或类同的(比类),由此推导出被研究对象的其它性状。这是由一事例推测到另一事例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科学认识过程中获得新知识的重要手段。中医理论体系中,比照类推是一常用的方法,尤其是与自然现象的比照类推,与五行属性的比照类推。例如:《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这段话意思是说,气候温和,日色晴明,则人的血液流行滑润,而卫气浮于表,血容易流通,气容易行;气候寒冷,天色阴霾,则人的血行滞涩不畅,而卫气沉于里。这是古代医家在认识人与自然相应的基础上,将温度、阳光对水的影响推及温度、阳光对人气血的影响而得出来的结果(或认识)。

  又例如,脾在五行中属阴土。土有生化、承载、受纳的特性;而阴土则喜燥而恶湿,类推脾亦有此特性,若脾不运化、或湿浊内停则会生病。

  又例如,自然界,树叶或树枝之所以会摆动,这是由于风吹动的缘故,风大猛烈更会将整棵树推倒。由此推之,人体出现不自主的振颤、摇动,甚或突然倒仆,半身不遂等亦是风引起。随着认识的加深,认为风有内外之分,自然界的气流动太快而为风,此风是外风,从外侵袭人体。治疗当用祛风药。而类比之,人体内的气动得太快亦会成风而使人得病,此谓内风。正如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中风》中说:“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动变”。上述的病变,主要是内风引起,尤其是多由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而致,治当平肝熄风。这是用比照类推法来探求病因的例子。

  中医更常常参照兵法而类比医学,如《灵枢。逆顺》说:“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这是将战斗进攻时机与治病用针时机进行比照类推。

  中医也常在日常生活观察中提炼事例而类比:如在治法上,有“釜底抽薪”法、“增水行舟”法等等。

  比照类推法对于建立中医理论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但该法也存在着局限性。因为事物之间存在着同一性与差异性,同一性提供了比类的逻辑依据,差异性则住住会得出错误的比照类推结论。相似的两个对象之间总是有一定差异,如果要推导的内容正好是它们差异之处,那么结论就可能是错误的。例如:花、叶类中药,其质轻,轻则轻清上浮,所以认为有升、散的作用。果实类中药,其质重,重则沉降,所以认为有沉降作用。但旋复花、大青叶等花、叶类药,其性却反降,有降逆的作用;蔓荆子、苍耳子等果实类药,其性反升,有发、散作用。因此,对此得出的结论,还必须通过实践加以检验。

  (二)司外揣内

  司外揣内法,是指通过观察事物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其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亦有人称作“以表知里”。前人早就已经认识到,事物的内部和外部,相互间是着密切联系着的,“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在的变化,可通过某种方式,在外部表现出来,通过观察表象,可一定程度认识内在的变化机理。这一方法远在古代,就已经在其他自然学科中被采用。如《管子。地数》说“上有丹砂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这便是司外揣内法在地质学方面的应用。

  这种方法亦是中医学常用的方法。脏象学说主要就是以此为方法来揣测、分析、判断内脏的内涵。脏者藏也,即是藏在于体内的器官;象就是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也就是说,脏象学说就是借助对外在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分析,来揣测判断内在脏腑的功能特点。例如,通过对脉象、舌象、面色及心胸部症状等外在征象和症状的观察分析,就可以了解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与异常,并由此作出诊断,决定治疗。又例如,根据声音的低微还是响亮,可以判断肺气虚还是不虚;据舌色鲜红还是正常,可以判断体内有热还是正常等等。中医诊断学的内容大多是以此方法建立起来的。由表测里方法与现代控制论“黑箱”方法有所类同。对于内部有着复杂联系又不便于打开,或打开后可能干扰破坏原有状态的研究对象(例如生命活体变化的过程),借“黑箱”方法,通过对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之间关系的对比研究,常可测知该对象内部的大致联系及其变化规律。

  (三)揆度奇恒

  揆度奇恒即对比,就是考察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之间不同与相同之处。对比方法,是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活动的基础,是逻辑规律和各种科学方法的前提。《黄帝内经》明确有“揆度奇恒”的说法。“揆度”即衡量:“奇恒”即异常和正常的意思。“揆度奇恒”即是对一般正常情况和异常情况进行对比,找出不同之点。在中医学中,对比法的应用主要有下面几种:

  1.与正常人对比,从而发现异常例如:正常人是一呼,脉搏跳动2次,一吸,脉搏跳动2次,加上呼吸间歇跳一次,共五次。医生诊病时,可以把自己作为一个正常人来与病人相对比,若一呼一吸,病人脉搏分别跳动一次叫“少气”;一呼一吸分别跳动3次为躁,此人患热性病病;若一呼跳动4次以上则予后较差。

  2.正反二者对比,揭示生理现象或相反的病理证候如:淡红舌、薄白苔是正常舌象,医生诊病时以之为参照,若舌淡白苔白则为虚为寒;相反的舌红苔黄则属热;舌质苍老为实证,舌质淡嫩为虚证。通过寒热、虚实正反外象的对比,二者的鉴别要点就显得十分清楚了。

  3.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对比,发现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例如:人体内有五脏六腑。通过五脏功能与六腑功能的对比,可以发现五脏是以贮存人体的精气为主,如肝藏血,肺主气,肾藏精,这些脏器将精华物质贮存于内,不使其外泄而耗损。而六腑则是以受纳消化饮食物并传送为主要功能,当受纳,消化吸收后则排空,以利下一次饮食物进入。通过这一对比,则发现前者功能的特点是贮藏而内守为主;后者的功能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小肠、大肠等交替排空而不能久藏。故《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所以在防治或养生时,要注意让五脏精气保持充盈,让六腑保持通畅。

  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通过以上的对比,有助于人们认识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从而帮助构筑医学理论。

  (四)试探和反证

  试探,即对研究对象先作一番考查,尝试性地提出初步设想,采取相应的措施,然后,根据实践结果,再对原设想作适当的调整,以决定下一步措施的一种思维方法。

  古代医家常借助试探来审视病因,进行辨证,因此,又常被称作“审病法”、“消息法”。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有一段应用试探法进行审视病因,进行辨证论治的精彩论述:“……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这是先用小承汤来试探病人有无燥屎的方法。在较为复杂的病症或疑似难辨之证的认识和治疗中,这种方法的意义尤为突出。明。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中曾有一段经验之谈:“若疑其为虚,意欲用补而未决,则以轻浅消导之剂,纯用数味,先以探之。消而不投,即知为真虚矣。疑其为实,意欲用攻而未决,则用甘温纯补之剂,轻用数味,先以探之。补而觉滞,即知其有邪也。假寒者略温之,必见烦躁;假热者略寒之,必加呕恶。探得其情,意自定矣”。这里,张氏介绍了用试探法从难辨的证中辨别虚、实、寒热证的经验。

  反证,是从结果来追溯或推测原因,并加以证实的一种逆向的认知方法。试探与反证两种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有从结果进行反推,不同之处是试探法要事先采取一定措施,然后,观察其结果;而反证则无需这一环节。

  反证法在中医学中应用很广,中医理论的形成,不少内容是从反证法得来的。例如,肝血虚的病人,容易出现眼蒙,视物不明等,用益肝的药物治疗,随着肝虚恢复而眼的症状消失;火盛的病人出现目赤肿痛,用清泻肝火的药物治疗,随着肝火退而目赤肿痛消失。由此,反证肝与目有密切的关系。又如,某病人,患的还不清楚是何证,但用活血祛瘀的药物治好了。因而,可以考虑可能是血瘀证,甚至可能还会由此而发现血瘀证有新的症状。中医常说的“审症求因”就是典型的反证法。它通过对症状和体征的仔细分析、甄别,从结果出发去追索反推出新的病因。

  可见试探与反证这两种认知方法在中医学中都被广泛应用。

  (五)演绎

  演绎,即从一般推导出个别的思维方法。人们以归纳得出的一般共性的结论为依据,去研究尚未深入研究的对象或新事物,可得出新的结论,如此推理下去,又可得出许多新的结果。

  例如:阴虚常有一些共同表现:潮热、盗汗、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则肝阴虚、肺阴虚、肾阴虚的症状,除了有肝、肺、肾各自的特定症状外,必然还有阴虚的共同表现;阳虚也常有一些共同表现如: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迟无力等,则肾阳虚、脾阳虚的症状除了脾肾各自的定位症状外,必然还有阳虚的共同表现。

  五行的各自特性、阴阳的各自特性都可看作是一般的共性的东西用于推导。如心在五行属火、主神志、开窍于舌。而火的特性,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此,心火旺则会出现烦躁失眠,口舌生疮等火热上炎的症状,此时,当清心泻火,当心火被清,证候自消。脾在五行属土,土的特性是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由此得出脾可以受纳水谷,为气血化生之源,脾为后天之本的认识。

  中医学中,演绎法的使用常常与五行学说,阴阳学说以及气一元论是分不开的。

  上述的思维方法,今天,在各门学科中仍然普遍使用。例如,平常实验研究就常用对比法,实验时,按需要设立多组,实验后对比各组,尤其是与正常组相对比,看是否有差异。又如,西医常在动物身上制造病理模型,以进行病理、药理、毒理学的研究,这就是比照类推法的应用。遇到疑难的疾病,一时未能诊断时,西医往往会采用“诊断性治疗”的方法,这便是试探法的应用。但是,中医应用这些方法时,是在古代哲学思想、人文观念及中医自身的整体观念指导下进行的,这是中医思维方法的特色所在。

我要投稿 新闻来源: 编辑: 作者:
相关新闻
2010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考前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
2010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考前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
1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考前辅导:中医学影响发病的主要
201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考前辅导:真阴真阳理论辨析
1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考前辅导:肾为先天之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