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的生理功能,肾藏精、肾主水、肾主纳气。《素问。宣明五气》曰:“肾主骨”,《素问。痿论》亦云:“肾主身之骨髓”,指出骨与肾的关系非常密切。
骨,即骨骼,为构成人体的支架,属于五体之一,是人体运动系统的主要组成成份。骨有腔,内容骨髓,故曰:“骨者,髓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髓者,骨之充也”(《素问。解精微论》)。骨由于其所居部位及形状不同,而分别发挥着支撑人体、保护内脏、主司运动等功能。《素问。经脉》所说“骨为干”,即是强调骨的支撑作用。
《素问。宣明五气》曰:“肾主骨”,《素问。痿论》亦云:“肾主身之骨髓”,指出骨与肾的关系非常密切。骨的生长发育及其修复皆以肾精为基础:肾藏精,精能生髓,髓能充骨,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并使之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故曰:“肾生骨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素问。平人气象论》)。肾精充足,骨髓化生充足,骨骼得养,则骨骼坚实、强壮有力,肢体活动灵活,作用强力。如《四圣心源》所说:“骨以立其干……髓骨者,肾水之所生也,肾气盛则髓骨坚凝而轻利。”若肾精不足,骨髓化生乏源,骨失所养,则骨骼脆弱无力,在小儿,则见骨软无力,囱门迟闭,发育迟缓;在成人,则见腰膝酸软,肢软无力,或骨质脆弱,易于骨折等症。正如《素问。痿论》所说:“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素问。生气通天论》亦云:“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牙齿属人体骨骼之一,且为人体惟一外露的骨骼,故曰:“齿为骨之余”(叶天士《外感热病篇》),“齿者,髓之标,骨之本”(《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牙齿的营养亦源于肾精,故肾精充足,齿得所养,则齿坚有力,不易脱落;若肾精亏虚,齿失所养,则小儿牙齿生长迟缓,成人齿松易脱。正如清代程杏轩在《医参》中所述:“齿者,骨之聚也……肾主骨,齿落则肾衰矣。”
肾主骨理论在临床上对于骨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临床上,可以通过观察牙齿的生长、脱落及其润泽情况,推测肾精的盛衰、津液的荣枯。故此清代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中说:“齿者骨之所终,髓之所养,肾实主之。故肾衰则齿豁,肾盛则齿坚,虚热则齿动。”清代汪宏在《望诊遵经》中亦云:“然齿者,总谓口中之骨,……滋润者,津液犹充;干燥者,津液已耗。形色枯槁者,精气将竭;形色明亮者,精气未衰。”另外,亦可依据骨骼的坚脆、生长的迟速,诊察肾精的之盛衰。如见小儿生长发育迟缓,症见五迟五软,或见老人骨脆易折、难以愈合、不耐久立等,皆为肾精亏虚之证,以补肾填精之药治之,多获卓越效。即如虞抟在《医学正传》所说:“夫齿者,肾之标也,骨之余也……大抵齿龈露而动摇者,肾元虚也,治宜滋阴补肾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