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艾灸一般已不用于热性病,而多用于寒性病,特别是胃火衰微、消化不良、浮肿、水肿、痞块、寒性胆病、头部及四肢的黄水病、炭疽、瘰疬病、虚热病、神经错乱、癫痫、健忘以及热性病的恢复期。凡是由培根、隆病转化的寒性病症,均宜用灸疗法,疗效均较满意,尤其是黄水病、脉病,效果最好。
藏医施灸,一般都有固定的穴位。穴位可分为两类,一类与汉族中医的“阿是穴”相似,就是根据病人自诉疼痛的穴位,痛点即是施灸所在的穴位。另一大类则是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的固定穴。
具体施灸时,是将艾炷放在穴位上,点燃之后,病人取静坐或静卧姿式,切勿随意移动,直到完成所欲达到的壮数。所谓“壮”,就是指一个燃着的艾炷在烧着后,到病人感觉灼热,甚至略有些疼痛,就应移去,是为一壮。根据病情的需要,各种病所需的壮数也不一样,因而也有不同的灸法,主要区别在于灸疗壮数的差异,具体有:
煮法:凡慢性的顽症,如瘰疬、痞块、痈疖等,一般需灸20壮以上;
烧法:适应症范围为心风病、黄水病等,一般需灸15壮;
烤法:适用于隆病、虫症、大小便秘闭不通者,一般需灸5~7壮;
拟法:所用艾炷较小,大致与豌豆大小差不多,多用于儿童患者,一般只灸1次。
此外,对于产后、泻症等症病后,都只能灸3次左右,过多则有危害。
灸疗法施术之后,让病人稍停片刻,再活动散步,最好当晚不再饮过多的水,以免影响灸热。另外,还应注意在饭后不要马上施灸,否则疗效不佳。
(四)催吐法
催吐法就是利用服用药物导致呕吐的一种疗法。它也有自己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包括积食不化,胃中或上脘痞积,误食毒物以及腹中寄生虫上逸至口中而又返回腹内,还有胃中各种培根,包括紫痰、灰痰等等,用吐法皆可收到较好效果。
吐法的禁忌症,主要是体弱年老、孕妇、小儿,均不可用。至于误服毒物,如时间已久,则毒物已不在胃中,不可再催吐。
施行吐法之前,需要事先做点准备工作。一般可以用油脂涂搽全身,如是热症可用新鲜酥油,寒症则用植物油,但腹部可少涂或不涂。并令患者安静休息片刻。
吐法的具体实施,是在黎明时,饮下汤药,饮后立即漱口,然后端坐,不要讲话,也不要受凉,应该穿暖。如果开始感到恶心,要稍加抑制,忍耐,而不要立即低头吐出,可回吞口中分泌物一二次,然后低头吐出。如果感到头昏、膝部发抖,应观察吐出物内容。
如果光恶心而未能吐出,应该用鸡毛探吐,扫动咽部,或用手指摸喉部,当可立即呕吐。吐出物的内容,一般以水样液为好,粘液样的差一些。吐出量如达到2升,表明已全吐出,效果较好,如果是1升,效果也不差,如只有半升,效果就差一点。
催吐是一种较剧烈的治疗,有时会发生一些反应,应当予以密切注意。例如吐出大多,连胆汁也逸出,要用石榴子、熊胆、红花各等分的药末内服。如果吐出物中有血,应急以熊胆、朱砂、豌豆花、大黄、白糖研末,用紫草茸煎的汤送服。
呕吐后,应当平卧休息,或倚靠椅背休息,并用清水漱口,房中应用香附、新酥油焚烟薰之。还可饮服光明盐水,以清除引吐剂之药力。吐后,胸中一般顿觉轻快,口味香郁,效果明显。
(五)搽涂外敷法
搽涂疗法,是藏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方法,因为这是一种通过外涂以治疗体内病症的方法,简便易行,在民间也常应用。
藏医认为,搽涂疗法对身体具有补养的作用,它的适应症也不少,大约包括皮肤粗糙,出血所致精血亏虚不足,体力虚衰,年迈体弱,思考过度,视力衰减,精神不畅,劳累过度,失眠等,都可以用此法治疗。
搽涂疗法也有禁忌症,凡食不消化、皮肤病、痘疹、大腿僵直、服珍宝药而中毒、胃气衰微,以及水肿、培根等病,均不宜用搽涂疗法,以免产生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