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1.定义 脐部疾患是指小儿出生后,断脐结扎、护理不善而发生的一组病证。脐带根部或脱落后创面湿润不干者称为脐湿;脐部红肿热痛,或有脓水外溢,甚则糜烂、发热不安者称为脐疮;断脐后,脐部仍有血渗出,经久不止者称为脐血;脐部呈半球状或囊状突起,虚大光浮、大如胡桃,以指按之,肿物可以推回腹内,但啼哭叫闹时又复胀突者称为脐突。
2.发病情况
脐部疾患发生于新生儿时期,一般预后良好,若脐血与全身血液疾病有关则预后欠佳。
[病因病机]
1.脐湿、脐疮:因初生儿断脐后护理不当所致。婴儿洗浴时,脐部为水湿所侵,或为尿液浸渍,或脐带未干,脱落过早,或为衣服摩擦损伤等,邪毒浸淫皮肤,久而不干者,则为脐湿。邪毒侵入脐部,气血凝滞,阻于肌肉者,则发为脐疮。若邪毒与正气相搏,内陷厥阴可致神昏、抽搐。
2.脐血:由断脐时,脐带结扎过松,血渗于内;结扎过紧,伤及血脉;或啼叫过多,迫血外出,而致脐部出血;亦有因胎热内盛,逼血妄行,致断脐不久,血从内溢出。或婴儿禀赋不足,中气虚弱,气不摄血而致脐血不止。
3.脐突:婴儿腹壁肌肉薄弱松弛,或先天发育不全,脐孔未全闭合,留有脐环,又因出生之后,啼哭叫扰过多,不时用力努挣伸引,致小肠脂膜突入脐中,成为脐突。
[临床表现]
1.脐湿:脐部渗出脂水。
2.脐疮:脐部红肿热痛,或伴脓水、糜烂。
3.脐血:断脐后脐部有血渗出。
4.脐突:脐部呈半球状或囊状突起,按之可回纳。
[诊断要点]
1.脐湿:脐部渗出脂水。
2.脐疮:脐部红肿热痛,或伴脓水、糜烂。
3.脐血:断脐后脐部有血渗出。
4.脐突:脐部呈半球状或囊状突起,按之可回纳。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主要根据定义来辨别各种脐部疾患。
2.治疗原则:应根据不同的脐部疾患,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一般可内外合治。
3.分型论治
①脐湿
症状:脐带脱落以后,脐部创面渗出脂水,浸渍不干,或微见红肿。
治法:收敛固涩。
方药:龙骨散。
②脐疮
症状:脐部红肿热痛,甚则糜烂,脓水流溢。或见恶寒发热,啼哭烦躁,唇红赤,口干或渴,脐部红肿波及脐周,甚则神昏抽搐。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清热消毒散加减。
③脐血
症状:断脐后脐部渗血,经久不止,重者伴发热,面赤唇焦,口干,甚则吐衄、紫斑、便血等;或伴面色苍白,精神萎靡,手足欠温。
治法:断脐结扎松脱者,重新结扎脐带。胎热内盛者,清热凉血止血。气不摄血者,益气摄血。
方药:茜根散或归脾汤加减。
④脐突
症状:脐部呈半球状或囊状突起,虚大光浮、大如胡桃,以指按之,肿物可以推回腹内,但啼哭叫闹时复突出。脐部皮色如常。
治法:压脐法外治。
先将突出脐部的小肠脂膜推回腹内,再以纱布棉花包裹光滑质硬的薄片,厚垫脐部,外用纱布扎紧,一般可痊愈。
若脐突过大,或年龄已逾2岁,经多方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修补。
若哭闹时伴腹痛者,可用木香、白芍磨汁内服。
[预防与护理]
注意保持初生儿脐部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初生儿娩出断脐时,严格无菌操作。断脐后防止尿液浸渍,勤换尿布。
脐带脱落前后发现有渗液者,应及时处理,杜绝发展成脐疮。
初生儿啼哭过多,应及时检查原因,进行处理,防止脐突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