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1.定义 硬肿症是指婴儿出生后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水肿的一种病证。以全身皮肤发凉,肌肉硬肿,或伴哭声低微,吸吮困难为特征。古代医籍中无本病病名,据其症状可归为胎寒、血瘀、寒厥、五硬等范畴。现代医学称新生儿硬肿症。
2.发病情况
①发病季节:寒冷季节发病率较高。
②发病年龄:常见于1周以内的初生儿,早产、体弱儿更易罹患。
③预后:若硬肿面积较大,全身症状重者,预后不良,病死率高。
[病因病机]
1.病因
①内因:先天不足,元阳不振:多见于早产、体弱、双胎儿,因素禀胎寒,阳气虚寒,或生后患病,阳气更虚,阳虚生内寒,寒凝血涩,气血运行失常,不能温煦肌肤,濡润全身,营周四末,故肌肤不温而硬肿。
②外因:护理不当,感受寒冷,或感受他病:多见于先天不足的初生儿,因气候寒冷,保暖不当,致使寒邪入侵,伤及脾肾之阳,致阳气不能温煦肌肤,故身冷,浮肿。阳虚则寒,寒凝气滞,气滞则血瘀,故肌肤硬肿。
2.病机
阳气虚衰,寒凝血涩。
[临床表现 ]
出生后一周左右,尤其是早产体弱儿,常有保暖不当诱因史,其症见全身发凉,局部皮肤僵硬,不能用手捏起,体力衰惫,气息微弱,哭声细小无力,动作少,反应低下,昏昏多睡,严重者面颊肌肤僵硬,关节强直,活动受限,不能吮乳。
[诊断要点 ]
①寒冷季节,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发生皮肤硬肿而冷,或伴不吃,不哭,反应低下。
②体温不升或低下(35℃以下),四肢或躯干皮肤冰冷。皮肤肿硬,先从小腿、大腿外侧开始,继而累及臀部、面颊、上肢,甚至波及全身,皮肤紫黯不能用手捏起。
③硬肿多局限于患处,一般不波及眼睑、阴囊等皮下组织松弛处。
[类证鉴别 ]
新生儿水肿
新生儿水肿有多种原因,如先天性心脏病、低蛋白血症等。症状出现早,多在生后1~2小时或1~2天内发生,水肿波及范围较广,眼睑、头皮、四肢、阴囊等皮下组织松弛处都可发生。
皮下坏疽
皮下坏疽多见于冬春寒冷季节,常有难产或用产钳史,在身体受压部位(背及臀部)易于发生。局部皮肤变硬,发红略肿,迅速蔓延。病变中央先硬结后转为软化、暗红色,逐渐坏死、形成溃疡,可融合成大片坏疽。
[辨证论治 ]
1.辨证要点
①辨阳虚和血瘀
阳虚:全身冰冷,僵卧少动,皮肤苍白,硬肿范围较广,哭声低怯无力,唇舌淡白。
血瘀:全身发冷,皮肤失去柔软状态,僵硬不能捏起,肤色紫暗,唇舌暗红。
②辨内寒和外寒
内寒:肌肤不温,皮肤板硬,身冷肢厥,心腹硬急而痛,哭声低怯无力,面色苍白,大便溏泻而不思纳者则为内寒之象。
外寒:面色苍白或紫绀,肢端发凉,形寒踡缩,皮肤板硬而凉,关节强直不利,肌肉肿胀,犹如冻伤。
2.治疗原则: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3.分型论治
①阳气虚衰
症状:体质虚弱,全身冰冷,僵卧少动,昏昏多睡,气息微弱,哭声低怯,吸吮困难,仰头取气,关节不利,局部皮肤硬肿、苍白,范围较广,舌淡白,苔薄白,指纹淡红或隐伏不现。
治法:益气温阳
方药:参附汤
②寒凝血涩
症状:全身欠温,四肢发凉,皮肤硬肿,不能捏起,硬肿先起于小腿、大腿,继而臀部,甚至波及上肢及面颊。患处皮肤色暗发紫或红肿,面色晦暗,舌黯红,苔薄,指纹沉滞不显。
治法:活血通络
方药:当归四逆汤
[预防与护理 ]
预防
做好孕妇保健,尽量避免早产、产伤、窒息、感受寒冷。
寒冷季节做好新生儿保暖,调节产房内温度为20℃左右,尤其注意早产儿及低体重儿的保暖工作。
护理调摄
注意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